不可否认,就像工业革命时代的纺织工人一样,大规模机器生产让他们失去了工作,甚至部分工人生计无着,这种危险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新一轮发展过程中并非完全不存在。不过,不能说这种危险是技术的失败,而是生产组织方式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失败。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探讨工业革命时,对于这些工人的同情集中在对资本主义原始财富积累的批判,而不是指责机器。同样,在新科技时代,要讨论的是如何顺应科技的发展,引导社会组织结构在新时代平稳过渡。
著名科技公司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机器不断取代人力,这样的趋势今后也会继续,但短期内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会消失。他说,劳动力的需求会随着科技发展转移到新的领域,因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总需要拥有更多产品、娱乐、创意或各式各样的事物。短期内,工作机会并不会消失,只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的地方;长期来看,人们会有更多时间从事娱乐活动和创造性劳动。
的确,人类无法像计算机那样检索海量数据,也不能像工厂里的机械手臂那样强壮精准,但人类可以编写程序、制造机器人,也可以在机器帮助下创造性地推动新的社会需求,延续艺术和哲学创作。当机器把人类从例行工作中解脱出来,人类就拥有更大的可能向那些需要创造力、沟通能力的领域进军。机器人是人类的造物,而不是人类的“潘多拉魔盒”。
当然,机器人的发展就像机械大工业时代一样,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对于新兴发展中国家而言,类似模式并不陌生:利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大规模开展制造业,以“世界工厂”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不过,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弊端也十分明显,在科技大发展时代,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还占用大量人力,阻碍创新的发展。
科技推动经济模式的变革。面对“无形的手”的挑战,政府这只“有形的手”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应对结构性失业,如增加失业者的社会保障、向不掌握高科技的劳动力提供必要的技术训练和就业制造、调控宏观经济和产业布局等,通过这种方式转移过剩劳动力,才能在科技时代实现生产关系的“软着陆”。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