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一系列振兴经济措施,但包括美国、欧盟等在内的大部分国家还远未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均面临新一轮调整、产业升级和重新布局。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出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口量大幅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基础薄弱,国际
品牌垄断国际(含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口数量的大幅增加,但出口数量却有所减少。2017年全年,我国进口工业机器人超过84000套,创历史新高,较2016年增加将近32000套,较2014年次高增加将近20000套。出口方面,2017年全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超过28000台,与2016年大体相当,萎缩约3%。
图表:2016-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口量情况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三胜咨询
图表:2016-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情况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三胜咨询
二、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单价明显低于进口单价
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单价明显低于进口单价,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进出口单价分别为16300美元/套、5100美元/套,2017年进出口单价分别为15300美元/套、7600千美元/套。
出口单价较低与出口的国家地区有关,也与产品有关。在国内,虽然2017年工业机器人产量13万台(套),增长81.0%,但是国产品牌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与我国的市场需求并不匹配。综合多个市场数据,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在30%左右,高端
应用领域工业机器人国产品牌市占率甚至不足5%。
图表:2016-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进出口单价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三胜咨询
三、机器人技术进步较快,国产品牌崛起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工业获得持续高速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处在升级转型时期,升级转型实际上也就是提高效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除了对效率的诉求之外,中国制造业人工成本的上升、苛刻的产品质量要求、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等等这些综合因素,拉动了制造业对自动化的广泛需求,加之机器人应用的逐渐成熟、企业的认知程度在不断提高也直接促进了工业机器人需求的迅速发展。
近几年机器人技术进步较快,国产品牌崛起,但中国生产的机器人目前还是全方位的落后。工业机器人的构成一方面是本体结构件,另一方面是核心零部件。国内依旧不具备核心零部件的批量生产能力,控制器、减速机、伺服电机等主要靠进口。三胜咨询研究员认为,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不断升级,产品性能和质量日益提升,以及更加注重巩固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国家和地区的潜在市场,"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将保持平稳、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