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2015中国(广州)智能装备暨机器人博览会开幕,稍早前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也才刚刚落下帷幕。今年以来,各类“机器人运动会”频现全国,广东更是密集,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扎堆”广东渐成常态。
作为全国制造大省和全球制造基地,广东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近年迎来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环节,“机器换人”正有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需求带动产业,政策和资金等许多资源都在向机器人产业倾斜。
记者走访发现,广东机器人企业多数选择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系统集成入手,目前已呈现出一派勃发态势。不过,另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目前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国产机器人企业并不多见。在帮助制造业转型升级后,机器人产业自身如何转型升级,将是一个新的命题。
机器人产业迎“风口”
“希望大家都来东莞买机器人。”东莞市市长袁宝成隔空喊话,“不要老是用外国的机器人换中国的人,还是多用中国的机器人换中国的人。”在广东政府网11月30日的在线访谈,佛山、东莞和中山三市市长同场接受采访时,同时打起自家的机器人的广告。
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的双重风口中,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迅速壮大。仅在东莞,机器人企业已从十几家发展到超过两百家,智能装备企业也超过400家,今年产值预计将超过500亿。据广东省机器人协会统计,广东省2014年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智能装备产值约30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值约100亿元。在全国1000多家机器人企业当中,广东就有300多家,占近1/3。这些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主要集聚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等城市。
“广东的机器人企业多得我名字都记不过来。”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伯基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催生巨大需求空间,机器人正渗透制造业各环节,带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动作频频的政策引导,也是业界认为机器人产业“井喷”的原因。近年来,省市政策频出,包括资金在内的许多资源都在迅速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倾斜。这些政策多以财政引导为切入口,并结合市场化投入机制,对使用或研发机器人的企业形成直接补贴、贷款贴息、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多元化扶持。从2014年起,深圳将连续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设立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佛山对认定为国内、省内首台(套)装备产品的生产企业,分别一次性最高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并设立方便企业采购机器人的“机器人超市”;东莞则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销售本土机械产品的贸易公司奖励,最高达60万元。
7月底出台的《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到2017年,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机器人及相关配套产业产值达600亿元;到2020年,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4000亿元和1000亿元;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全面进入智能化制造阶段,基本建成制造强省。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