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机器人产业纳入国家战略,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面对席卷全球的机器人产业浪潮,2011年,我市开始强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如今,4年时间过去了,我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已形成了产业链雏形,2014年产值达到近100亿元。
多个项目投产
产业链雏形已现
4月18日上午,永川区凤凰湖工业园电子五小区。一栋新建的厂房内外一片忙碌,数名工人和技术人员正忙着从大卡车上卸载机器设备,组装制造机器人的生产线。
这是深圳得瑞特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在将工厂从深圳整体搬迁至重庆。“预计今年5月份,公司将全部完成搬迁工作并正式投产。”重庆市得瑞特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史伟透露。
此时,本土
机器人企业——重庆社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社平科技)位于江津双福新区的工厂,正在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在工人们有条不紊的操作下,高层货架、码垛机械手等设备,正一件一件逐步“走”下生产线。
社平科技总经理邓社平告诉记者,该公司的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于今年1月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大约200套,每套价值100多万元。
这仅仅是我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稳步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市经信委装备处处长赵斌介绍,近年来,我市引进、培育了一批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机器人企业已达60多家,主要集聚在两江新区、永川、大足、江津和璧山等地。其中,重庆广数机器人、重庆华数机器人等公司的整机项目,山朕机器人、元谱机器人和社平科技等公司的20余个集成项目已建成投产;重庆固高科技、重庆罗博泰尔机器人、重庆施罗德机器人等公司的整机项目正逐步开工、投产。
与此同时,一批国家级及市级研发服务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也已形成,其中包括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机器人检测标定中心和智能制造装备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
据市经信委统计,2014年,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近100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50亿元。
“可以说,经过4年时间的努力,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雏形。”赵斌表示。
市区联动 抢占市场先机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将之纳入国家战略。其中以德国的“工业4.0”战略规划、美国的“先进制造业计划”和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最为抢眼。
面对席卷全球的机器人产业浪潮,我市早在2011年就将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列上了议事日程。当年3月,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将机器人技术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还引进高级专家人才,成立了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组。
同年12月,我市组织举办了“机器人展览暨产业对接洽谈会”,明确提出要把我市打造成“机器人之都”的构想。
2013年10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研发、检测、制造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在此前后,数个省市也相继出台了机器人发展规划。其中,与重庆一道被业界称为“机器人产业十大重镇”的上海、天津、佛山、广州和沈阳等城市,更是雄心勃勃。
群雄逐鹿之际,我市走出了独特的路子。一是市经信委与两江新区、永川、大足、璧山和江津等成立了联合招商组开展全球招商,并建立了主要领导共同推进的协调保障机制,全力打造智能装备产业聚集区;二是注重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商业模式(组建融资租赁公司)、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多种举措并用,以推动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自主研发及应用普及。
“这种模式借鉴了笔电产业的成功经验,但又有所不同,因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涉及研发、制造、检测、集成、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等全产业链。”赵斌介绍说。
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组牵头人何国田认为,我市机器人产业几乎由零起步,这种模式有利于快速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生产能力,抢占市场先机。
综合优势明显 发展前景乐观
伴随着制造业人工成本不断攀升、机器人价格因技术越来越成熟而逐年下降,近年来,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麦肯锡等研究机构的报告,2013年,我国国内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为全球第一,达到3.6万余台,占全球销量的近五分之一。预计未来几年内,国内机器人市场销售规模的年均增幅将超过30%,2020年将达到3万亿元。
我市机器人市场的销售情况更是乐观。市经信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市机器人市场销量超过2200台,成为全国机器人需求第一的城市。2014年,这一销量同比增长约36%,达到3000台左右,预计在全国的占比将继续领先。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我国,制造业是使用机器人的绝对主力军,其中尤以汽摩、电子行业的使用量最多。“而在我市,汽摩和电子信息行业产能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并有众多的化工、医药等行业的制造企业,这必将在本土催生巨大的机器人使用需求。”在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魏东看来,这是我市发展机器人产业最大的优势。再加上直辖市体制、内陆开放高地、保税港区、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等
政策、物流优势,我市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综合优势就更为明显。
关键技术缺乏 企业仅能赚取薄利
不过眼下,我市机器人产业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发展瓶颈。“那就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何国田说,这个瓶颈如果打不通,将阻碍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
据了解,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电控系统、伺服电机和减速机。与之对应的三大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帝人、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KUKA和瑞士ABB等少数国外机器人企业手中。
“受此影响,我国机器人市场约90%的份额被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95%以上的国内机器人企业则只能做系统集成。”何国田告诉记者,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上还处在做系统集成的相对低端的阶段,我市也不例外。
由于缺少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在价格、订单数量等方面一直受制于国外上游企业,生存能力不强。
邓社平透露,目前社平科技做系统集成仅能赚取10%左右的毛利,大部分利润则被国外上游企业赚走了。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何国田认为,研发能力薄弱是最主要的原因。据其介绍,目前我市虽有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等几家研究机构、高校在做机器人技术研发,但却存在高端研发人才紧缺、研发力量分散的问题。
另一个原因在于研发成果的产业化
应用渠道不畅。
2014年12月,不甘心只赚薄利的社平科技成功研发出了一款四轴搬运机器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控系统,邓社平曾乐观地预计,公司的经营利润将因此至少提升二三倍。
然而3个月过去了,由于得不到用户信任,这款机器人却备受冷落,打不开市场。
“其实,用户不信任国产机器人是一种普遍现象。”何国田称,这是因为,一直以来国产机器人在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都难以与进口机器人匹敌。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何国田建议,可由政府牵头组建机器人技术研究院,专门培养高端研发人才,并将目前分散的研发力量整合进去。在此基础上,再成立一个技术攻关小组,全力攻克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此外,政府还可通过财税激励政策等措施,激励企业使用本土机器人,以解决研发成果产业化应用渠道不畅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