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方法,或许还能节省化肥。田野试验显示,机器人能用传感器测量每一株小麦的氮水平,然后酌量施肥,并由此将整块田地的化肥使用削减8成以上,做到物尽其用(参见《美国土壤科学协会杂志》,第73卷,1566页)。一方面是化肥减少使用,一方面是土壤变松、蓄水能力加强,结果就是河流和水道变得更加健康。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好处:化肥的工业生产造成的大量碳排放,在精确施肥之后也能有所缓解。
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如何区分杂草和作物。研究者正在研发相应的机器视觉系统,希望能借助叶片的不同形状来辨认比如杂草和甘蔗的不同。不过澳大利亚野外机器研究中心的萨拉·苏卡黎(Salah Sukkarieh)表示,由于缺乏资金,这方面的研究仍然进展缓慢。“如果在农业机器人方面的拨款能和采矿、国防项目相当,问题就可以解决。问题是,农业研究没有那么多钱。我们现在只能向别的行业借鉴,等他们的经验慢慢渗透过来。”但是他也表示,即便如此,机器人视觉也会在大约几年之后就绪。
和苏卡黎一样,布莱克摩尔也认为农业机器人的运营没有技术上的障碍。目前已经有人对配备了机器视觉的机器人做过试验,比如丹麦的HoriBot。结果证明,这些机器人的确能够在田野中辨别野草,并且酌量喷洒除草剂。另有一些试验显示,机器人灌溉系统能够将用水削减一半。“现在是技术具备,只欠投资了,”布莱克摩尔说道。
在日本,政府接手了农业自动化的工作。日本目前只有4成的粮食是自己耕种,因此比任何国家都更加依赖粮食进口,不过日本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把这个比例提高到5成。随着人口老化和农民数目的减少,这个国家也把目光转向了机器人。
眼下,北海道大学的野口伸(Noboru Noguchi)正在主持一个研究项目,旨在将农业机器人推向市场。该项目为期5年,由日本农林水产省投资800万美元,目标是将农耕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全部自动化。研究将主要围绕日本的3种标志性作物:稻米、小麦和大豆。研究团队计划2014年就在农田里试验样机。“从现在起的5年之后,我们就打算把它们推到市场上销售,”野口说道。
机器人可能撞上步行的人或者走失的家畜,这是野口伸的一大担忧。于是他和德国的博世机械公司合作,准备给机器人配上激光和超声波传感装置,使它们能够警戒四周,一遇上撞击的迹象就紧急刹车。作为后备计划,机器人还会装上触感保险杠,即使真撞上了东西,也能立刻止步。
除日本外,还有两个地方同样受制于农村劳力短缺,农业机器人可能很快出现——那就是北美和西欧。像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机器人研究者艾德特·凡·亨登(Eldert van Henten)指出:“农业工作没有趣味和声望可言,收入一般也不高,工作内容却又累又脏,所以大家都希望进入城市,去工厂或办公室工作。虽然人口在增加,也都需要吃饭,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却在急剧缩减之中。”
美国农业部的琳达·加尔文(Linda Calvin)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菲利普·马丁(Philip Martin)研究了机械化的趋势,以预测美国的农场在劳动力缩减的未来将何去何从。现在的美国农场中有大量移民劳工,主要来自墨西哥。然而移民潮正在减缓,许多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都准备返回祖国了。美国劳工部开展的“全国农业工人调查”在过去25年内询问了5万多名农业工人,在近几年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都是非法移民。这个群体因为法律身份、教育水平和语言技能而无法从事其他许多职业,但是即便如此,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会在10年之内离开农场,转而从事其他对体力要求较小的职业。
加尔文和马丁还指出,雇佣成本的上涨一直在推动农场采用节约人工的技术,他们举的例子是葡萄干生产业:2000年的大丰收使得葡萄价格一泻千里,随着利润大幅压缩,农场主找起了省钱的法子。本来人工是他们的一大开支——美国的农场平均有42%的生产成本是花在人力上的。农场主改造了葡萄酒生产商的收割机,将它运用到了自己的农场当中。到2007年,加利福尼亚州已经有将近一半的葡萄干是机器收割的了。曾经有5万之众的工人队伍,现在也缩减到了3万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