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下机器人,水下机器人长什么样,水下机器人的用途是什么……对于许多普通大众来说,水下机器人似乎还很陌生,其实它早已将人类的足迹延伸至万米的大洋深处。
日前,在“向阳红10”船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我国首台6000米深海水下自主机器人“潜龙一号”项目负责人、“潜龙二号”总设计师刘健,给正在执行中国大洋第40航次任务的科考人员带来了一道精彩的水下机器人科普大餐。
海底宝藏 勘探利器
众所周知,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其中,国际海底区域总面积为2.517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49%,蕴藏着矿物、能源、蛋白质、生物基因等多种资源。同时,海洋还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这就是研制发展水下机器人的意义所在,它们可以代替人类,探寻大海深处的宝藏和奥秘。”刘健说,“机器人是自动执行任务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进行工作。那么,水下机器人就是一种可以在水下协助或者代替人完成某种任务的装置。”
刘健介绍说,水下机器人可分为载人水下机器人(HOV)和无人水下机器人。其中,无人水下机器人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缆水下机器人,习惯称为遥控潜器(Remote Operated Vehicle,简称ROV);另一类是无缆水下机器人,习惯称为自主式水下潜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简称AUV)。
“像大名鼎鼎的蛟龙号,就是载人水下机器人,通常称为载人潜水器。像此次‘向阳红10’船上搭载的‘潜龙一号’和‘潜龙二号’就是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刘健解释说,“载人潜水器顾名思义,就是人在舱内操作潜水器,进行水下工作;有缆潜水器就是操作人员通过电缆,在船上遥控潜水器在水下的运行和工作;无缆潜水器则是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自主完成海底作业,智能化程度最高。”
发展迅速“战功赫赫”
随着人类从陆地向深海拓展,水下机器人的研制与应用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自1775年开始研制载人潜水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953年下潜深度就达到了3000米。1960年下潜到11000米。然而,由于研制和运行成本巨大,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科研人员随即把目光转向了无人潜水器。
有缆潜水器(ROV)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用于军事、海洋石油、打捞救生、海底管线埋设和检查、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海洋渔业、养殖业、水库大坝检查、娱乐等,在潜器家族中,应用最多、功能最强大、技术最成熟。
“但ROV受脐带电缆限制,活动范围小,不能进入复杂结构物中;大深度的ROV电缆及水面支持设备庞大,增加制造成本,占用甲板空间大。为此,无缆的自主式水下潜器逐渐悄然兴起。”刘健说,“AUV活动范围大,体积小、重量轻、机动灵活,而且造价和运行成本低,加之隐蔽性好,占用甲板空间小,可独立于母船作业,人的劳动强度低,适宜集群使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