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一是通过统筹规划加速机器人应用拓展。2013年工信部发布了《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同时也在积极筹划机器人“十三五”规划,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多数仍然处于试验性应用阶段,距产业化大规模应用仍有一定距离。而救援对机器人的整体要求更高,技术成果顺利转化,以及实地派遣救援的成功案例不多。需转变发展思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就机器人在灾害救援领域的应用梳理出技术发展脉络,促进机器人研发与实地抢险救援的紧密结合,加大在火灾救援、地震抢险等现场的救援机器人的派出频次,同时将对我国灾害多发地区和险情类型确定救援机器人应用试点和示范工程,形成机器人技术进步与实地救援水平相互促进的良好互动局面。
二是将救援机器人研发作为我国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突破口之一。我国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不足。前文提到DARPA举办的救援机器人国际大赛,众多参赛机器人已经成功采用“人形机器人”外形设计,灵巧的双手可以进行包括开门、转动消防栓、托举伤员等众多复杂的关节运动。我国虽然已经开发出多种型号的火灾火场救援机器人以及地震灾后救援机器人,无论灵活程度还是行进速度,与国际发达的机器人技术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救援机器人适合作为我国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突破口,一是因为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更适合集中优势人才和资金进行项目攻关,二是救援机器人本身技术集成度更高,技术涵盖机器人控制器、传感器、移动技术、远程通信等部件和领域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一旦取得技术进步,对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帮助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摆脱“技术集成商”的角色。
三是通过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手段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创造创新。在我国机器人“产-学-研”体系中,研究领域较为活跃,各类高校、机器人研究所积极追踪国外先进机器人技术,且成果丰富。如上海交大研发的“六爪章鱼”灾难救援机器人,其技术水平在国内外均位居前列,而由于产业转化不足,致使给研究成果最终多数无法推向市场。
政府需加快解决干预过多的问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考虑到企业在救援机器人这一特殊领域的盈利困境,可通过产业基金和专项资金的形式,培育市场中拥有技术的潜力公司发展壮大,并通过政府企业的合作项目,鼓励创造创新型企业在技术攻关方面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救援机器人在灾害救援领域的应用走向更深层次,形成产业化发展态势,让我国机器人技术来源数量和“技术池”,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和扩充。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