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宇航员探寻天体奥秘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实现了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取样等科学活动。但由于受到高昂成本和人的生理限制,宇航员无法长时间在月球停留。事实上,自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结束后,宇航员再未在月球等天体留下足迹,空间机器人成为代替宇航员开展天体深空探测的好帮手。
利用空间机器人进行深空探测不受人体生理限制,不需要复杂的环境与生命保障系统,风险系数小,成本相对低廉。前苏联于1970年11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着陆到月球的天体表面运动机器人——“月球车”一号,开启了空间机器人深空探测的先河。
1997年7月,美国发射的首台火星表面运动机器人“索杰纳号”在火星上工作了3个月,发回数以千计的图像,让人们第一次对火星表面及天气情况有了全面了解。此后,“勇气号”“机遇号”“好奇号”空间机器人又陆续登陆火星,通过钻探获取了火星岩石样品及分析结果。2014年11月,欧洲“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经过长达10年、总长超过64亿公里的太空飞行,首次在一颗彗星上登陆,为人类了解太阳系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
空间机器人凭借在空间环境适应性和重量成本方面的突出优势,已经成为人类深空探测的“主力军”,其独特作用和广阔发展前景将成为未来深空探测新的制高点。
空间机器人:代替宇航员探秘
专家小传:杨乐平,国防科技大学太空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专家,长期从事太空安全战略、新概念航天器、在轨服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争夺“制天权”的先遣特战队
正如飞机出现之初在军事上最先应用于侦察,后来逐步发展出战斗机、运输机、加油机一样,随着空间机器人在太空广泛应用,未来也有可能发展形成专门的太空“战斗机”“加油机”等新装备。西方发达国家正利用空间机器人具备“察打一体、攻防兼备”的特点,将其发展为争夺“制天权”的先遣特战队,以抢占太空军事竞争制高点。
当前,西方军事强国为保持军事竞争优势,试图通过空间机器人充当“侦察兵”,近距离接近目标航天器,对目标航天器进行持续与详细的侦察监视,利用其搭载的机械手、飞网、飞爪等载荷,开展对目标航天器喷涂致盲物质、实施信号干扰,甚至直接捕获目标航天器等行动。同时,着力打造太空作战平台,建立天基对抗系统,将空间机器人发展成类似地面战场的特战队,使其具有“短兵相接”的作战功能。近年来,美国以在轨服务为掩护,加快发展“轨道快车”“凤凰计划”等多种空间机器人,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太空战做准备。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