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崛起,带动了周边传统行业的技术革新,一项项的黑科技开始融入传统行业之中,带来崭新的格局。而医疗行业首当其冲,成为最受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的一大领域。老人护理一直都是备受医疗领域以及政府关注的一大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又给老人护理带来了怎样的转变呢?
老年人护理正在成为又一个保险与科技相互交融的领域,特别是随着机器人科技的进步,养老保险有可能在未来展现出全新的姿态。
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的作者威廉·吉布森曾经说过:“未来已到,只是没有平均分布而已。”这句话如今用在亚洲的养老市场颇为合适。作为人口老龄化情况最为严重的地区,亚洲地区的国家、保险公司、科技公司都在加速科技养老、机器人养老的布局。养老产业的未来,或许将首先在亚洲降临。
高龄国家
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中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群大多已经超过了50岁。这些国家对于高龄化难题的解决方案需求愈发旺盛。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将日本定义为了超龄化社会。所谓超龄化社会,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21%的国家。此外,日本的平均寿命又高达83.7岁,是全球第一,生育率仅为1.4,并且屡创新低,总人口数量每年负增长。据估计,日本老年人口的比例将在2050年超过总人口的30%。
日本并非个例,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超龄化的国家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评级机构穆迪在2014年的报告中指出,包括新西兰和日本在内的13个国家,都是超龄化社会。到2030年,超龄化社会国家的数量将达到34个,韩国、新加坡、一些西欧国家、加拿大和美国都会加入这一行列。
韩国的老龄化进程甚至比日本都要严重,2015年该国的生育率仅为1.24。据维基百科的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2010-2015年的平均生育率为2.36(生育率的定义为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据韩国统计局的预测,到2060年,该国65岁以上人群比例将达到总人口的40.1%,届时,平均100名工作人群将赡养80.6名退休人群。
中国和新加坡所面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有25%的全球老龄人口居住在中国,到2030年,超龄人口所占比例将达到16.2%。到2050年,抚养率(15-64岁的工作人口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下降到2.6,而世界范围内的抚养率预测为4。与此同时,新加坡的总人口数量虽然有增长预期,但是其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比在2030年时将达到25%,远超2016年8%的水平。
挑战和解决方案
人口老龄化将会对地区就业乃至国家经济造成广泛影响,工作人群占比下降,养老金面临发放难题,更重要的是,养老和健康护理的需求日益增长却又得不到满足。
老年人口的增多带来的是社会发病率的上升,特别是慢性病和痴呆症等症状。在日本,专业护理人员的数量又有短缺,这一缺口还会持续扩大,预计在2025年,日本的护理人员缺口将达到100万人。
各国政府都在寻求政策或者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老龄化危机。比如在中国,政府在2015年10月正式开放二孩政策,生育率在2016年也由此提升了7%。日本政府也在想方设法提高生育率。
此外,各国政府也在加大对养老相关产业的投资力度,从数字健康公司、外卖配送服务到物联网创业公司,这些能为老年人生带来独立生活能力的便利服务,都获得了政策支持。
“老人科技”的崛起
“老人科技”,或者“福祉科技”,是国外的概念,英文为Gerontechnology。这一领域致力用数字化技术(如智能手机、平板,健身游戏和社交媒体等)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是老年人护理的新兴领域。这一领域内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就在于“护理机器人(Carebots)”,即以协助老年人处理日常起居为目标而设计并打造的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产业大国,日本已经在这一领域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未来二十年里,护理机器人产业的市场份额预计将显著增加。业界预计在2018年,护理机器人在日本的销量将达到1.2万只。
护理机器人
护理机器人分为两类,即物理辅助类和社交辅助类。物理辅助类的代表产品是由本田生产的Asimo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为行动不便、无法独立的老年人处理端菜和关门等日常琐事。
日本松下公司的开发的机器人Resyone,则能根据用户需要,从一张床变成一台电子轮椅,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SRK)人机互动研究中心和日本住友理工(Sumitomo Riko)公司在2015年推出了一款名为“Robear”的护理机器熊,这款机器人可以完成大量物理辅助任务,比如扶病人站起,甚至将病人从床上抱起放到轮椅上。护士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操控Robear的行动,从而降低护理人员的体力劳动量。
除了上述这些物理辅助机器人,还有很多可以进行社交辅助的机器人,它们会和老年人进行互动,成为陪伴在其身边的伙伴。目前已经面世的社交辅助机器人有Paro、Pepper、Babyloid和Ludwig,它们又被称为交互式治疗机器人,能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程度的陪伴,并且在特定案例中已被证明能够抵御抑郁症,甚至改善老年痴呆症的病情。
物理辅助机器人还包括“机器人外衣”(Robo-suits),该产品不仅能帮助身体有残疾的老年人,也能让身体机能下降的正常老年人完成稍重型的体力活。用于劳动辅助的混合辅助肢体(Hybrid Assisted Limb, HAL)设备是一款便携式外骨骼外衣,用户在穿上它之后,借助外衣的辅助动力,用更小的力气来搬动更重的物件,该产品目前正用于东京羽田机场。业界认为该技术将有潜力能够延长中老年人的工作寿命。
其他国家不甘落后
中国、新加坡和韩国也都在积极地为老年人群开发服务类的机器人产品。中国国内的私人疗养院正在开发一款可以监控病人健康、帮助他们和家人保持联系并为病人提供陪伴的多功能机器人。
2016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RoboCoach机器人,该产品作为其智能国家项目的一部分,将在多家养老中心启用,帮助老年人利用科技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
韩国也对护理机器人进行了大量投资。目前该国国内有超过600家从事机器人相关业务的公司,大部分公司都集中于“银发市场”。已经有两款韩国制造的服务于老年人的机器人上市了,一款名为GoCart,是由韩国、瑞典和美国公司联合生产制造的,从2014年起服务于美国市场。还有一款名为iRobi,该产品起初定位是互动教学机器人,但实践中人们发现它也能为老年人提供实用的服务。
未来展望
机器人科技的发展,对于养老市场以及养老保险市场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们或许还觉得机器人辅助的护理工作并非正统,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的这些机器人的能力是养老产业所需要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届时,它们的作用将不仅仅体现在为病人提供服务上,更将体现在为保险公司降低理赔支出以及控制风险等方面。
传统保险公司也在关注这一领域。AIG和日本大同寿险公司(Daido Life)已经和一家开发HAL设备的日本公司——Cyberdyne达成合作,正在开发整合了护理机器人的寿险产品。此外,日本大同寿险已经在日本发布了“HAL Plus Rider”产品,为脊椎安全提供保险。
当然,机器人技术的大规模落地实践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还存在不少难题。比如说,如何确定投保人的病情是否需要机器人护理,以及包含机器人护理的保险产品该如何设计和定价等。无论是对于养老院还是保险公司,现阶段引入机器人护理最大的难点无疑就是成本,在机器人技术还没有大规模成熟时,高昂的购买和维护成本会让养老院宁可选择人工护理。但是随着老年人比例的不断上升,只怕人工护理的缺口会越来越大,当人工的成本日益增高,机器护理成本随技术发展逐年降低,两者的成本曲线交叉后,护理机器人将在强烈需求的驱动下迎来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