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认为 大数据 削弱了人们的同理心。
我们的确不清楚斯大林是否真的说过:“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数百万人的死亡仅仅只是个统计数据而已”,但这话似乎是正确的。
前苏联独裁者剥夺人们的生命,其数量大得惊人,简直难以置信。然而“难以置信”只是我们形容数字巨大时所采用的文字描述而已,实际上,人们并不知道如何处理一些与己无关的庞大数字,其结果令人惊讶。
1992年一项研究试图了解人们如何为没有市场价格的事物估价(比如环境或者生命本身)。这类研究要求人们为非石油覆盖区的海鸟或者某一观点等东西定价。
1992年的研究是这样的:它分别询问受试者愿意花多少钱来拯救2000,20000,200000只石油覆盖区的海鸟,以此来测试灾难规模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成本。最后的结论是:灾难的规模对感知成本影响不大。人们愿意花80美元拯救2000只海鸟,花78美元拯救20000只海鸟,花88美元拯救20万只海鸟。
这种现象常常被人们忽视。我们似乎不能有效地处理越来越多的数据:正如石油覆盖区的海鸟实验一样,现实生活中上百万人的死亡不过是个统计数字而已,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这项研究给我们诸多启示。行为经济学已经证明:我们依靠偶获的灵感,直觉和猜测选择人生的道路。一旦这些灵感被庞大的数字所遮蔽,这便成了一个不能处理的巨大问题。因此,这充分表明巨大的数字有违人性。我们远离人,鸟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如今,几乎所有的公司和政府都在通过 大数据 了解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想一想:
Loran Nordgren和Mary-Hunter Morris McDonnell两位学者对海鸟实验稍作改变,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论文中,他们用两个实验探讨了一个悖论:为什么作恶越多却被认为损害更少。
第一个实验中,他们把受试者分为两组,并告诉第一组受试者财务顾问欺骗了3个客户,告诉第二组受试者,财务顾问欺骗了30个客户,然后要求受试者决定该对财务顾问处以何种惩罚——1年到10年不等的监禁。第一组受试者认为财务顾问应该被囚禁4.8年,而第二组则认为财务顾问应该被囚禁3.8年,然而,对第二组受试者而言,财务顾问欺骗了30个客户,是第一组的10倍。
第二个实验更能说明问题。他们告诉受试者为了避免破产,一家食品公司明知食品致病,却依然将它投入市常一组受试者被告知有2个人生病了,另一组受试者则被告知有20个人生玻
和第一实验一样,前一组受试者认为应处以5.8年的监禁,远远高于第二组的4.2年。同时,他们还引入了第三组——这一组受试者被告知有20个受害者,一位受害者的图片也出现在实验中,她是一名22岁的学生,名叫Sara.第三组受试者认为责任人应该被判处5.8年监禁。. Nordgren and McDonnell不明白为什么作恶更多的人反而没有遭到更严重的处罚。这和他们过去的结论一致。
第二个试验中,Sara的出现证明个体形象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庞大的数字。慈善机构非常善于利用这一点,他们深知要获得灾难援助和定期捐款,单个受害者的形象往往比事实和统计数据更具说服力。
但是,只是关注个体未免显得有点落伍。同情心也可以被看做是种虚情假意的一种表现,如果换做是在从前,说大话或是宣布什么重要的话题,甚至都不用考虑那些讨厌的事实。我们不相信那些诉诸感情的东西而相信事实依据。如今,我们绝大多数人,或者说数字时代的所有人已经越来越多的使用数据。
数字规模越大,人们同理心越来越弱,两者之间的差距影响深远,而且相比斯大林的格言和海鸟实验,其作用方式更微妙也更普遍。
数字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以这种方式获得政务服务,管理自己的金钱——甚至我们与朋友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依赖数字媒体——数字化监管意义重大。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个鸿沟无处不在。政府的非法侦探,智能电视窃取用户信息以改善语音指令,Facebook将用户动态告诉朋友,Uber玩弄用户数据导致公关危机,我们无力将数据库与一个个真实的人连接起来。 大数据 正在剥夺我们的人性,数据规模越大,我们越缺乏同理心。
Dan Hon是Code for America的内容总监,他经常就“同理心鸿沟”发表文章,他将此描述为组织机构和受众之间的距离,而且最糟糕的是组织机构经常忽略受众的感受。”
“感受”真的非常重要,它难以测量。组织机构总是想了解人们想知道什么,而且在这方面得心应手,但是却不知道人们的感受。
感受不能创造数据。虽然不能被量化,但是社会,经济和人道主义精神对数据的产生和使用影响深远。现在,不管是否能够测量它。我们必须承认同理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