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暂难市场化 大数据 平台交易欠活跃
大数据 时代,如果你是某家实力房企的营销操盘手,想尽快知道某个片区的有效消费客群情况,通过贵阳 大数据 交易所这个平台购买数据。但如果数据出错造成推盘失败,这怎么办?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人士指出,目前, 大数据 的价值由买卖双方根据自己所认定的价值进行评估,决定数据的价格。《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交易的困惑实际上就在于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更具体一点就是买方需求与卖方供给之间存在 大数据 交易信息的“错位”。
交易“定价”之惑
在北京 大数据 交易服务平台上,点开“数据交易”一栏,针对数据类型一项,共分为原始数据、加工后数据、其他和行业报告,95%以上的数据为行业报告,一共13个页面,挂牌价仅为100元。
唯有“企业 大数据 精准分析服务”一项属于原始数据,挂牌价30万元,而“舆情监控分析”一项,数据类型不明确,挂牌价为50万元,这些数据几乎都出自九次方 大数据 终端。
在贵阳 大数据 交易所,针对产品定价,专门划分了数据的6个维度,包括数据实时性、数据样本覆盖面、数据完整性、数据品种、时间跨度与数据深度,推行实时交易。
贵阳 大数据 交易所表示,不同品种的 大数据 价格机制是不一样的,实时价格主要取决于数据的样本量和单一样本的数据指标项价值,而后通过交易系统自动定价,价格实时浮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详细查询发现,北京 大数据 交易服务平台的数据交易挂牌期最早是去年12月,最新的是今年6月初,至今无一项数据成交。贵阳 大数据 交易所虽已成立三个多月,其官网至今未挂出新的交易信息。
为何这些平台 大数据 交易不活跃?有资深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一些交易平台上能看到的可交易数据,实际上是没人购买的数据。在该人士看来,这些 大数据 交易平台或许只是先把概念设计好,占个坑,应算是先行先试,但数据量极为有限,不足以支撑市场化交易,定价机制也做不出来,尤其是数据边界、数据源、数据用途和应用都不是很明确。“首先要确认数据交易的边界,哪些数据是可交易的,然后根据需求来定价。数据对象的麻烦在于数据在不同‘场景’下价值是不一样的,比如小麦、大豆的数据,用在农业规划和期货上是不一样的。”该业内人士说。
交易存信息不对称风险
按照贵阳 大数据 交易所的设计, 大数据 交易最终要在买卖双方之间达成共识。如果买方急需的数据信息并非卖方所提供的信息,如何解决?发生纠纷之后,交易所将如何处理?发生这种情况的根源又是什么?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这种情况下,交易风险又会反馈到交易所的 大数据 定价机制。
关键问题是,目前 大数据 交易所在定价机制上仍然难以做到市场化。那么,到底如何看待上述可能会发生的潜在问题?
贵阳 大数据 交易所前述工作人员解释说,如果数据买方对购买的数据信息与其描述的内容不符,他们可以向交易所投诉,由交易所及时处理。此外,他们对数据提供商有相关的资格审查,比如企业资质够不够,审核相关数据信息是不是涉及隐私等。
基于此, 大数据 交易所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设备等成本?上述业内人士说,“这个是非常难的事情,你要看贵阳或北京集聚了多少人才去搞这个事情。”
在该人士看来,现在有一个基础技术有待突破,即数据标签、数据水印,也就是说,从这个交易所里出来的数据必须打上数据水印,这涉及到信息 安全 技术,目前只有国家信息中心有这个能力解决。
《《《
记者观察
大数据 时代的隐私:边界正变得暧昧不清
◎每经实习记者 吴若凡
人们重视隐私的保护,但同时也相信未来是一个由数据推动的时代。不过, 大数据 使用的普及必然会涉及到侵犯隐私的问题,这听起来的确是相互矛盾的事情。
不可否认, 大数据 是座金矿,通过 数据挖掘 ,人类所表现出的数据整合与控制力量远超以往。但 大数据 又是把双刃剑,国家和企业因 大数据 获益的同时,个人隐私保护的话题却变得暧昧不清,也使业内外对隐私保护的争论延绵不绝。
大数据 打破宁静
说到个人隐私,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客户打电话订购比萨,客服人员马上报出了他的电话和家庭住址,推荐了他喜欢的口味,报出他最近去图书馆借过什么书,信用卡已经被刷爆,了解他房贷还款金额,知道他丈母娘刚动过心脏搭桥手术,甚至还准确定位出他正在离比萨店20分钟路程的地方骑着一辆摩托车……
分散在各个系统中的海量数据乍一看价值不大,但如果把它们深入整合、挖掘,就能知道一名消费者的性格、爱好以及消费习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商家非常有价值。但对消费者来说,你的宁静生活却从此被打破。
数据如果是在相同业务范围内使用,没有必要去界定隐私;但业内人士也承认,在 大数据 交易过程中,用户的隐私存在泄露风险。一旦形成 大数据 模式,各个系统之间产生的数据就会互联互通,数据被用于他途,用户隐私泄露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直接过滤掉个人信息,是否就能防止信息泄露?有业内人士认为, 大数据 在涉及交换、分析、挖掘时,个人信息是无法直接过滤的。
此外,不同商家的所谓信息共享也会让你的隐私信息有被整合、挖掘的“危险”。这些个人隐私数据散落在中介、银行、保险、航空公司等机构间,危险性可能不大,但如果被共享之后,又被系统整合、相互印证的话,消费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甚至性格、爱好以及生活轨迹等信息将被他人一览无余,很多普通人在他们面前将变成“透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