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无人机是在当前智能硬件领域中最火的一类产品。资本和玩家纷纷涌入,各大众筹平台上的新产品也层出不穷。
不过就在上周,Zano无人机,这个2014年年底Kickstarter的众筹冠军,未坚持到自己的一周年生日便宣布倒闭,15000多台订单大多无法交货,支持者的340万美元打了水漂。
根据Zano自己的公告,其问题出在原型机过渡到量产阶段所存在的巨大且不可预见的软硬件调校误差,其不仅干扰到了生产进度,也直接影响到了实际的性能。
在众筹期间的宣传口径中,这款预计售价245美元的无人机只有手掌大小,重量不足60克,可飞到30米高空并定点停留拍摄高清影像。其通过手机APP操控,在飞行过程中可通过传感器自动规避障碍物,并可在飞得太远或电力不足时自动返回。
实际上,如果这一产品最终得以量产并推向市场,将有着极大的前景。但是,技术最终成为了其绊脚石。其实,看似只是升级版航模的无人机,远不止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下面这4项是在其所有技术当中的核心项。
首先,是续航。
这是无人机最大的门槛,也几乎是目前所有消费电子产品的软肋。
与大型军用无人机不同,民用无人机大多使用电力而非航空燃料。在电池能量密度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的今天,包括大疆在内的主流无人机产品最长的续航时间不超过25分钟,在无屏障物的情况下最大信号有效距离(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最远飞行距离)不超过5公里。同时,无人机对悬停、垂直起降的需求也使得其仅能通过四轴(也可能更多)的方式实现,相比于固定翼飞行器,其能耗也自然会提高。
(大疆官网展示的Phantom 3电池)
回到Zano,手掌大小的个头显然使其无法搭载更大的电池。根据当时官方的数据,其可以支持10至15分钟的飞行,而在实际的应用中,这样的续航能力大概只能支持一次的飞行。
第二,是操控。
这是目前业内争议最大的一项,主要纠结在安全性和易用性的平衡。
目前,通过独立遥控器和手机APP直接进行操控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两种方式,前者的代表是大疆,后者则是亿航,Zano的方式也是后一种。
(亿航官网展示的无人机APP)
对于前者来说,尽管多了一个大块头的“累赘”,但其实体摇杆可以让操作者更精准有效地控制飞行器,其独立稳定的无线电也能保障在高清图传时不会干扰遥控通讯的正常工作。而后者的优势则在于,其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户的操作门槛。
不过,无人机作为一个飞行器,安全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其不仅关乎于操控者自身的安全,也关乎于“围观群众”的安危,这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事情。
第三,是拍摄。
这是大多数面向消费者的民用无人机最核心的用途,也是在飞行之外的跨界技术。
实际上,一个好的无人机产品也自然是一个不错的运动相机摄像机产品,这其中涉及到了增稳精度、镜头兼容性和转动范围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在这之中,难度并不在于1080P或者4K的清晰度,而在于在不可避免的飞行抖动过程中保持图像的稳定。目前,一部分无人机采用自行研发整合的摄像头,而一部分则直接搭载了GoPro的相关产品。
同时,由于无人机产品需要将实时画面传输至手持设备中,故其对传输距离、延时性和清晰度的要求较高。而目前大多数消费级无人机的主流方案多采用2.4GHz的WiFi图传,支持500米至800米的图像传输,高清图传所需要的编解码方案则成本较高。
最后,是智能。
这是无人机区别于航模的关键因素,也是未来无人机的发展方向。
11月中旬,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曾与英特尔感知计算业务负责人鲍克勤及其中国区业务负责人汤振宇有过关于其RealSense实感技术的面对面交流。后者试图利用3D摄像头和传感器赋予无人机的视力以判断能力,进而实现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飞行。
“现在无人机有时候可能会撞到一个什么东西,如果集成了实感技术,装上了3D扫描仪之后,它就跟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行,不会撞到任何物体,因为它有距离感。”上述负责人这样解释称,“普通的摄像头是没有距离感的,它没有深度的,它不知道离这个树有多远。但是有了3D摄像头之后,它跟鸟的双眼一样,它会知道绕开这个树,大家从来没有看得到一只鸟飞着飞着就撞到树上了。”
就RealSense而言,其可支持在无人机上安装1至6台3D摄像头,“如果你只安装1个传感器,它其实对于基本的应用已经足够用了,无人机本身会转,它对周围有一个感知。”但是,如果是360度全景无死角的捕捉,就需要装上6个了。
事实上,不仅是英特尔的实感技术,智能化已成为下一代无人机的“必需品”。目前,大多数无人机产品实现的只是通过中央飞控系统与地面操控者进行交互,并完成超视距的飞行,还远不及人工智能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