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的成功一半是飞出来的
在高空拍摄,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说尽量别换带子。如果换带子,风一吹,带子就吹掉了。
还比如,每次起飞,都需要计算好路径。我们从外高桥机场起飞,如果拍青浦,需要绕过上海两个民航机场的禁飞区,这样一绕,半箱油就没了,实际上只能拍10分钟就结束。
我不得不钦佩来自东海救助飞行队的飞行员,他本事很大,让他驾驶飞机,在楼宇的腰眼间穿梭都不成问题。电影《碟中谍4》陆家嘴的一段飞行画面就是他执飞的。导演想出来的场景,对飞行员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只可惜,规定不允许他这样在上海的高楼大厦间乱飞。我们只有一个镜头,是在陆家嘴大楼的“腰”中间飞过拍的,很好看。
对我来说,最麻烦的还不是航拍,而是每次航拍前,需要与涉及空中管制的多家单位打交道。飞一次,要提前30天预约。30天以后天气好不好,能不能飞,只能看运气。每飞一次的许可证上,至少要敲6个章。起初大家都觉得很麻烦,领导看到我来就头疼。但好在小陆飞了几次以后,相关单位信任了,他们知道我们不会乱来,之后再打交道就好了很多。
我们沿着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苏州河、黄浦江上飞。我意识到,航拍的成功一半是飞出来的,而不只是拍出来的,需要看飞行员对航拍的理解。于是每一次拍完,我们都与飞行员一起看带子,比如看到一个场景,就告诉他下次飞到这里,不要水平飞,飞得倾斜一点才好看。后来形成了习惯,起飞前,早上5点开飞行前的例会,飞行员就会问我:“说说,这次你想怎样飞。”我们和他一起讨论。这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我们前后总共花一年时间,经历了上海的四季轮回。一个架次有3本带子,于是那一年我手头积累了大量航拍镜头。最终片子里呈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隅。
航拍的目的,就是要突破人的日常视觉,让观众成为一只鸟。我们做成的纪录片《俯瞰上海》后来拿给在欧美的上海人看,26分钟放完,灯一亮,许多观众都眼眶湿润了。对他们而言,这样的上海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