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再怎么处理也不可能完美
当时,我们也用到了小型无人机。那时候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做无人机摄影,一般是拍电影用的。还记得无人机从国外运来时,我去机场迎接。它被放在一个铝合金箱子里,一张床长短。此前已经审批过允许入境,但是箱子打开来一看,无人机涉及6个国家的零件,海关拿着清单一项项核对,足足核对了一个多小时,我只能站在旁边干着急。
一开始,我们不太会用它,航拍效果和事先想象的有差距。无人机有无人机的长处,但是它怎么飞需要设计好。有一次,它拍到一个镜头:陆家嘴的天刚蒙蒙亮,它穿过和平饭店的楼顶往浦西飞去,这个镜头很好看。慢慢地,我们终于懂得如何用好它,后来一次比一次拍得好。比如在新天地的一个弄堂里,一对情侣手拉手走过来,无人机离地1米多悬停,随后镜头“呼”一拉,呈现出新天地的全貌。这种镜头特别适合无人机拍摄。
现在使用无人机的人越来越多。有一天我站在中国馆楼顶上,就看到有无人机对着中国馆飞过来,结果它往上拉,却拉不上去,眼睁睁看到它掉下来。
曾经有人给我出过很多航拍的主意,比如说建议我利用飞艇航拍。飞艇我上去过,不能拍动态,因为震动很厉害,而且没有速度,坐在飞艇里只适合拍照。航拍需要一定的速度,需要极强的稳定性。
机震影响一直是航拍中非常让人烦恼的事情。尤其在空中,有时候镜头不敢往前推,一推抖动幅度就大了。吕克·贝松拍《家园》时,有一段航拍上海的镜头,不能用他们自己的设备,用的是我们的直升机和摄影设备,最终的效果和我们的差不多,可见对航拍而言,技术装备还是十分重要的。
渐渐地,需要用到航拍的画面越来越多。做多了,我们的团队有一套自己处理抖动的办法,后期可以靠软件去除抖动。但后来发生一件事,让我意识到,软件再怎么处理,也不可能完美。
电影《小时代》的一段结尾,俯瞰上海的画面是我们提供的。那天我去电影院一看,发现在大屏幕上,画面的清晰度明显不够。其实后期去除抖动,是以放大为代价的。我们掌握的放大尺度一般不超过5%,拍摄时只要不是抖得太严重,处理后,画面就稳定了,但这是以牺牲画质为代价的。平时显示器里看觉得没关系,但是一旦投到大屏幕上,清晰度不够这个缺点就暴露无遗。
所以,航拍飞机上必须装有稳定的陀螺,保证不受机震影响,也就能保证精度,这真是绕不过去的事情。
世博会期间,央视转场来了一架飞机用于拍摄,事先就装好了陀螺,我一听十分高兴,自告奋勇说,上海航拍的手续我来保障,条件就是每次飞好后的片子,能否给上海留一份。
然而当我拿到片子兴冲冲看了一会儿后,立马察觉不对,我问他们:“那么吃力把飞机弄过来,为什么画面还是4:3,不是16:9?你们上去的设备莫非不是高清的?”他们回答:“不是高清。”我问为什么,他们解释,那个陀螺高清机器装不进去。我一下子失望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当时陀螺的玻璃罩子里,飞进去一只小虫子,于是这批航拍镜头中,永远有一只虫子在飞。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