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人脸总比一幢楼更动人
拍多了形象片我也在想,尽量别把形象片做得太夸张、太炫耀。做纪录片至今,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头看,会看到很多遗憾,很多无可奈何。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往前推进一点东西。
有一年,上海拍形象片请来了澳大利亚的导演,这位导演拍城市非常有名,迪拜的形象片正是出自他之手。他拍片子有个特点,喜欢玩水,比如说拍上海,镜头一开始在水下,随后从水下忽然拉上来,浮出水面,画面就是陆家嘴。我觉得这样拍确实很好看,尤其是逆光从水里拉起来的时候,有新鲜感和美感。
然而片子拍完后,相关部门领导并不满意。可能那位澳大利亚导演对上海不太了解。比如说他有一个镜头:一位模特在走,走到华联商厦,大楼幻化成以前的百乐门。上海人都知道,百乐门离华联商厦地理位置很远,两者的联系感并不强。如果非要幻化,那么至少在历史中,华联商厦对应的是永安公司。那位澳大利亚导演又是画家,讲究美感,片中还让女模特穿着一身黑裙子,他可能觉得黑裙子很好看,但作为中国人,怎么看都有点别扭,我们后来涂成了红裙子。
片子通过不了,我接到了任务,负责修改这部片子。我还是尊重澳大利亚的导演,镜头没有重拍,只是根据现有的素材,重新拉出来一条时间线,重新剪辑。剪辑修改无非12个字:前前后后、多多少少、长长短短,诀窍就在这12个字里。
还有几次,我接到一些单位形象片的文案,看了就不想拍。建筑形象片最好的效果,是观众看了以后,身在这里的人有庆幸感,曾经身在这里的人有怀念感。能打动人的,只能是人的故事,而不是空洞的高楼大厦、千篇一律的成就汇报。所以形象片必然要有人,有人的喜怒哀乐。内容如果与人的日常生活没关系,它就很难精彩。城市的意义体现在人的身上,一张人脸,总比一幢楼更动人。好在最近几年,大家的观念都在慢慢改变。现在拍形象片,至少镜头里都有人了。
后来我看到电视台的年轻人拍了一部片子《这里是上海》,日常景象拍得非常好,漂亮,大气。我当时就在感叹,我一直没做到的东西,现在年轻人做到了。
今天拍上海,别太有历史压力。不用夸张,不用太多包袱。关注的重点还是当下,是这座城市里的父老乡亲和他们的喜怒哀乐。
上海有许多好的方面还没有宣传出来,比如绿化覆盖率越来越高。每一次起飞,都能在空中看到越来越多的绿色,航拍的镜头一次比一次春意盎然。这也是重要的成就,尽管我们不太炫耀这点,但它确实是这座城市真实的进步——我们在空中看得很清楚。
<上一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