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蛋平台的搭建,则让这些企业看到了另一种希望:互联网中不可估量的潜在渠道。
类似于Uber作为平台连接了司机和乘客,美团牵线了餐馆和食客,硬蛋所代表的,是后端市场智能硬件商与C端、B端的接口。在此平台上,供应双方可实现无缝衔合的资源匹配共享;硬蛋作为平台为项目牵线搭桥,提供最优解决方案,促成智能产品的诞生。
从2013年7月建立至今,硬蛋平台已经聚集了全球10000多个智能硬件创新项目、6000多家供应商、800多万硬件粉丝。这些项目,包括大疆无人机、阿尔法机器人、3D打印、VR等,供应商则来自以色列、美国硅谷、意大利、中国各大省市,这些项目的创新应用也让互联网造车的口号变得更加现实。
当然,一家企业除了资源,资金也很重要。幸运的是,硬蛋背后,是科通芯城,中国最大IC元件分销企业之一,有着20年的行业积累。这也正是硬蛋能够给平台上的项目提供强大供应链支持的底气。不仅如此,科通芯城2012年在港交所上市(隶属的科通集团于199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2015年二季度实现GMV(成交总额)58亿,第三季度37亿。这样的交易额,在根本上排出了硬蛋运营的资金问题。
正是资源、资金的水到渠成,硬蛋的项目大到无人机、机器人,小到3D打印、电动车,而智能汽车——这个很久以前就提出的概念——却迟迟没有涉足。而智能汽车是硬蛋团队很早就考虑的项目,是什么阻滞了他们的前进举措?
两个字:技术。
技术跨界:第一辆国产智能整车诞生记
国内对于智能汽车的理解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局部智能,一个是整车智能。当然,这两层都必须符合中国国情:有人驾驶。
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已基本上解决,比如用手机通过蓝牙对里程、油刹等数据进行读取(OBD),还有环境传感器,智能GPS等。但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局部智能硬件的安装,并不能保证整车出行的安全,因此算不上实现智能化。
所以话题还得回归到第二层面。在所有提出“智能汽车”概念的互联网企业中,稍微靠谱的,腾讯算一个,因为它的跨界合作对象是富士康。富士康的优势,在于它长期对汽车零组件的研发生产,弊端在于它并无造汽车的核心技术;腾讯则纯粹属于媒体公司,跟科技与工业实在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鉴于此,要生产国产智能车,首要条件有两个:一是合作双方都能提供此长彼短的东西,二是其中一方必须具有核心技术。
而今年,硬蛋终于等来了它的合作方:智车优行。
智车优行创始人沈海寅,是360前副总裁、金山软件前副总裁;在此之前,他在日本浸淫多年多方创业。当他还在软件行业的时候,他通过观察日本制造业的趋势,就认定硬件是未来的风口,并于2013年开始组建自己的智能硬件团队和投资团队。2014年建立智车优行后,他更从德国宝马花高价挖来核心骨干。在所有团队共同努力下,目前,智车优行已经打造出第一辆智能整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