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正在成为继传统车厂、一级供应商、芯片供应商之后的第四股力量,推进着无人驾驶车产业的发展。
“当你坐进无人驾驶车真正体验过之后,会认为它是未来10年中最会让人产生尖叫的黑科技的产品。所有体验过无人驾驶车的人,都会在脑子里去重建所有对车的一些认识。”易到用车创始人、CEO周航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
在周航看来,未来的汽车一定是一个高度联网的汽车,不仅是和云端的互联网连,还是车和人之间的连,还是车和车之间的连,它必须是一个跨平台的连接方式。
根据银河证券研究部的一份报告,无人驾驶技术可抽象为“环境探测-自动决策-控制响应”,其发展主要依赖于三方面技术的成熟:智能感知技术是前提,智能决策和控制技术是核心,高精度地图及智能交通设施等是重要支撑。
上述领域是创业者进行技术创新的机会所在,我们也观察到相关行业的初创企业不断出现。
“从传感器技术来讲,中国与全球最先进的技术水平之间的确存在差距。 机器人 、自动化领域的传感器核心技术之前主要掌握在国外公司的手里,相信中国的技术企业在未来一两年将会取得很大的突破。”光纤激光器企业深圳创鑫激光创始人、激光雷达企业镭神智能创始人胡小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身为连续创业者的胡小波同时建议:“创业是个好事情,但也一定要谨慎。人们在进入新的领域时往往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在某些地方比别人强,不过前提是要看清楚。”
跨界合作成普遍现象
2015年,科技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大量出现,其中互联网企业与汽车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尤为引人瞩目。
“从软件定义的车走向智能汽车,最终推出无人驾驶车,这是所有人的路线图。”杨磊认为,汽车制造商是一个天然的整合平台,可以很自然地把各种技术和服务整合到一起。
从2015年年底开始,即有大量美国媒体指出福特汽车正在与谷歌讨论共同研发和生产无人驾驶车;2016年CES前夕,福特宣布与亚马逊合作,为车辆开发声控系统。
2015年12月,通用汽车向打车应用Lyft投资5亿美元。双方同时宣布,将合作开发像Lyft那样,能够让消费者招之即来的无人驾驶汽车。
当美国企业界高唱“底特律握手硅谷”时,中国互联网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幕也逐渐开启。
2015年6月,滴滴快的与北汽集团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资源互补的基础上,在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车联网、企业用车等四大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对于科技企业在无人驾驶车领域的探索,福特负责联网车辆和服务的执行董事唐·巴特勒(DonButler)在2016年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欢迎其他公司加入,也觉得他们在这个领域(指汽车业)做的事情也很让人兴奋。我认为苹果和谷歌都可以做得很好,未来我们很有可能看到拥有不同技术的公司共同合作,去做仅靠任何一方都无法实现的事情。”
在Lyft联合创始人、总裁约翰·齐默(JohnZimmer)看来,未来的交通生态将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以Lyft、滴滴等为代表的交通网络公司提供网络、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技术,汽车制造商来提供“硬件”,以及软件层面的内容。
对于打车服务和专车服务企业来说,如果能通过无人驾驶车为用户提供服务,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Lyft不是汽车制造商,所以我们要找到这方面优秀的伙伴。”齐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用有望在未来五年内推出一款专门为Lyft打造的无人驾驶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