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此前的演讲中提到过人形 机器人 在短期内没有实用价值。那是不是说,从 人工智能 的短期发展来看,我们只需要关注用户需求和具体应用,而不用太过注意产品的形式?你觉得像本田Asimov对我们来说有没有影响?
对人的研究和发展认知思考能力是推动 人工智能 发展的动力。除此之外,人还有很多别的功能,比如说行动能力等等。从这个角度分析, 机器人 主要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洪小文:大部分东西一定是跟用户需求有关的。考虑到功能上的实用性,我们没有必要将吸尘器这类的粗浅的 人工智能 技术做成 机器人 的形状。我们也要考虑机器的形状特征是不是可以满足不同的情感需求。
第一个是建立感官认知和思考模式。微软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多,不管是 语音识别 还是思考。社会也普遍认为这是体现人的智慧的能力。
第二个是实现对人的运动能力的模仿,帮助人类完成繁杂和沉重、同时有目的性的工作,比如用吸尘器完成大量的清洁工作。往往机器能够比人更快和更好地完成这类工作。
第三个是对技术的展示作用。 人工智能 的确能够给人以震慑,但是我认为技术的实用性还是更为基础和首要的。
机器之心:微软和清华大学有着长时间合作,在此合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其他 科技 公司?
洪小文:清华大学作为全国一流的大学,特别是其理工专业与微软有着深远的联系。微软亚洲研究院当时到中关村建院,与清华也有关。我们1998年创院,第二天就来到清华拜访。一开始的合作是跟计算机相关的信息科学、自动化、电子、软件学院合作,我们也同美术学院、环境、理学院有合作。到后来微软公司也在中国法律、经管与清华合作,所以清华是跟我们合作最广的学校。
特别是在今年我们与清华跟华盛顿大学在西雅图地区,成立了全球创新学院(GIX)。这对微软、华盛顿大学和清华大学来说都非常好,这是一个跨国合作。对于中国,通常国外需要来这边做分校、分院合作比较多,这(全球创新学院)是第一次一个学校到其他国家创办学院。我们除了提供4000万美金资助,希望用我们的力量让更多的公司同像清华大学这样优秀的学校做产学研的合作。
微软在中国的经验中,同学校合作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产学研的结合。学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研究。今天众多的技术,除了微软在做,学校也在做,科研的交流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二是人才。学校的第一宗旨就是教育学生,年轻人就是未来。整个业界希望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我们的行列,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发挥力量。
三是学术交流。像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大会,我们还通过自身的影响力邀请国外一些学校、企业大师级人物来分享,同时也把中国介绍出去。
第四是课程。我们最近跟姚期智先生的交叉信息研究院合作,做 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 的 大数据 课程。这个课程先在清华教授,然后变成慕课在线学习的内容,才放出去一周已经有2万人注册。我很高兴有这些合作。
最后,我们非常幸运生活在21世纪,技术能够扮演这么大的角色,技术给广大的用户带来了很重要的帮助,让大家很自然而然地接受技术。技术最重要的用处是为用户带来好的体验,我觉得未来的潜力是无穷的,尤其是今天的 人工智能 ,而且 人工智能 从「人工」(Artificial)更多的变成「增强」(Augment)。其实人类的发展一直是这样,例如汽车、飞机的发明,人通过与工具的结合让自己更强大。现在,人通过与最强大的左脑——机器的结合,也能够去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这真的是有着无限可能。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机器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