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论坛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未来,人工智能的最高境界将会如何?它不是现在我们见到那种机器人,需要通过人类指令去完成工作;也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无人汽车,只是通过大数据及监控完成操作。作为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重要的分会场之一,9月19日起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类脑人工智能主题论坛上,专家们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将是人机合一,换言之,就是开发人脑的功能,让人工的智能拥有人类大脑一般的思考、计算及应用能力。
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介绍,传统人工智能,主要依靠
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将判断决策行为从大量的数据中进行抽象和总结,转化为一类特定的计算模型,最终实施在特定的
应用中。但是,就像我们常见的机器人一样,传统智能的问题在于:知识引导方法长于推理,但是难以拓展;数据驱动模型擅于预测识别,其过程却难以理解。如何有机协调数据驱动
人工智能与知识引导人工智能的各自优势,探索有机结合逻辑、先验、知识以及数据的模型与方法,形成解释性强以及数据依赖灵活的人工智能,是当前面临的难点问题。
而脑科学研究发现:为了应对各种认知任务,大脑要在短时间内保存和处理各种感兴趣信息,完成这个过程的大脑系统就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形成语言理解、学习与记忆、推理和计划等复杂认知能力的基础。此外,基于生物层面的神经突触信号传递作用机制、脑区间环路特征、脑信息表达与处理、脑结构和功能图谱、脑重大疾病发病的环路机制等成为研究热点,这些都为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未来,如果能够“破译”大脑信息处理与神经编码的原理,再通过信息技术予以参照、模拟和逆向工程,那么,就将建成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随着脑芯片等新技术的出现,人类将产生新动能、新生活。
英国伦敦大学高等研究院感知学习中心主任科林·布莱克莫尔表示,与25万年前相比,人类大脑的结构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容量却发生了剧变,一直处于进化中。现在我们了解到,大脑的一些部位具有特殊的功能。这位专家介绍,在一次实验中,他把正常人和拉小提琴拉弦乐的人的左手进行了比较,如果是拉弦乐的话,其左手需要做很多相关的肌肉记忆,如果小提琴拉得越早,大脑方面跟手指相关的区域就会越大。
布莱莫克尔教授指出,显然,人脑的许多功能皆有可能应用于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中。“我们再来想一下大脑智能和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他说,人脑从社交过程中获取新的信息和新的能力,因为人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其他的人,接触到其他人过去的历史,因此也会对自身的大脑产生一些反馈和影响。那么,未来机器智能有这些能力吗?机器智能能不能获得像人类一样的情感呢?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能不能被移植到机器智能上面,通过机器智能自主的探索,会不会也能增加机器智能程度呢?
当机器拥有人一样的大脑,当神经生物学原理发展而来的脑启发智能算法应用普及之后,一切皆有可能。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