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和行业内的几个朋友吃饭时,内容在不经意间又转向了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到底什么是在智能电视上最好的交互方式上,于是乎五向键遥控器党、空鼠遥控器党、语音控制党又为了这个根本找不到正确答案的问题争了个你死我活,直到饭桌上唯一的一个圈外女生弱弱的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干嘛总想控制电视呢,让电视知道用户需要什么不是更好么?
“……嗯……这个,你说的这个确实是好建议,但是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这件事儿还只能停留在科幻杂志上啊……”
确实没错,现在的科技水平来说,想让智能电视这种机器能够具有像人类一样的智能还确实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请注意,并不是无路可走),值得我们高兴的是也确实有这么一群人在为了“让机器具有超过人类的智慧”这个目标而努力着。
美国有这么一家民办大学(似乎叫做私立大学更加合适?)似乎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地方,它正是那个让无数聪明的脑袋所为之疯狂的奇点大学。不过话说回来,这间所谓的大学,和传统的大学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相比较传统大学更多的是传授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而言,奇点大学更加偏重对于未来的探求: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与网络计算是着重关注的三个领域,而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奇点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Ray Kurzweil曾经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在‘奇点’来临之时,机器将可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自我完善,超过人类本身,开启一个新的时代。”Ray提出这一点
观点是在2005年,而他所指的“奇点”,也仅仅是在40年之后-2045年就会到来。而这个言论很快就把还在萌芽状态的
人工智能拖入了正反双方的激烈辩论中:正方看好人工智能为未来生活所带来的便利,而反方更加忧虑失控的机器可能带来的人身伤害-这种忧虑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毕竟好莱坞历史上已经有了数不尽的灾难片是以机器人暴动开场的,而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让人悲伤的结尾。
那么问题来了:人工智能的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现在的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就以语音交互这个场景来看,人类的思维方式应该按照以下的过程:
1) 首先将听到的语言,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在脑海成转换成一句文字。
2) 进行分词处理,将可能存在的不熟悉的词,利用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得到确定的答案3) 根据理解的问句含义,进行作答。
而对于一台机器而言,实际上的流程也差不多,但其中却存在一个最重大的差异:机器只能够按照人类对其建立(其实就是编程)的知识体系来进行处理,对于游离其认知(存储器?)之外的知识则不具有认知更无法“触类旁通”,简单来说,就是机器相比较人类缺失的是学习能力,想要让人工智能获得突破,如何让机器具有合理的学习能力则成为关键:我们是希望教育出来一个机械的爱因斯坦,亦或者是一个电子希特勒?这完全取决于如何让机器在程序的控制下获得正确的知识并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恐怕这里面不仅仅是科技的问题,还会牵扯到哲学和伦理等更多维度的内容了。对于人的大脑来说,从刚生下来就在不停的收集各式各样的海量数据,在父母的引导下将这些知识建立起完整的体系,而对于机器而言做到这一切就会很难,一方面对于外界的知识无法获得结构性的输入(图像识别和声音识别技术还需要发展),另一方面受到存储空间的限制,按照目前电脑的存储设计,虽然可以将有着明确序列的信息(例如圆周率)进行存储而且只占用较小的空间,而对于更为重要的人脸识别的功能,则需要花费超过人脑很多倍的空间和时间去进行计算……只有在学习能力上做出突破,人工智能才能看到光明。
虽然难度很大,至少有一件事情是值得我们庆幸的:奇点大学已经在不断地聚集智慧去尝试着跨过人工智能的这个门槛,距离Ray的语言还有不到30年时间,大家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