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醒悟”,是否为时已晚?在自然界规律的涵盖之中,什么是个人此生的意义?
二、 奇点人“素描”
生活在当下,再有洞见的未来学家也难以预见奇点人及其世界。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新的形式只出现在质料发生新的组合之时,既不迟,也不早。当宇宙间还没有生命之时,是否能预知生命如此千姿百态?男女双方郎才女貌看似般配,或者看似鲜花插在牛粪上,这是一回事,成家之后能否相亲相爱白头偕老或者七年之痒完全是另一回事。奇点之后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虽然如此,大致可以预见“奇点人”的若干特征。
1.心脑关系
在 人工智能 步步进逼之时,人类祭起荣誉、罪孽、崇高、卑劣等情感的大旗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守住人类的边界,然而 人工智能 却在不顾及这些“情感”之时把事情做得更好,甚至更绝。
这些成果的取得从根本上说是沿袭了西方自笛卡尔以来的步点。远古,原始人以全部感官和心智沉浸于“语境”之中,与周遭的一切融为一体。直至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界依然用它那富于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马克思)。笛卡尔“认识论转向”,实际上是“脑”登场,“心”退位。在“脑”的前面,是“一个冷、硬、无色、无声的死沉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服从机械规律性,可用数学计算运动的世界,”[⑤]而心灵则成了“处理机械自然中为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一切感性经验的倾倒垃圾的场所”[⑥],成了垃圾箱。理性在18、19世纪达到顶峰,那就是“以头立地”。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重新认识到心脑不可分割,波兰尼关于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研究广为人知。
围棋大赛则表明,一旦斩断情缘, 人工智能 之“智”,即可超越与“心”“情”不可分的“智”。有人认为[3], 人工智能 之前经历了几次寒冬就是因为人们要求了一些 人工智能 无法给与的东西。从更深层面来说,就是科学技术未必沿着人作为整体,情商与智商,心脑同步进化的路径,而是可以走把心脑分离的路径。 人工智能 之所求原本只是“智”,是“缸中大脑”,而非“情”非人;正因为此, 人工智能 超越为情(包括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之争)所困的人的智能。智能就是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