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淇告诉记者,去年10月左右,论文《A Neural Algorithm of Artistic Style》提出了使用 神经网络 来实现绘画,“我们关注到这一动态后就成立了专门的独立团队进行跟进”。
有分析认为,Prisma可谓是第一款 人工智能 平民化应用,“平民化”体现在将原本高大上的复杂技术应用在娱乐领域。更有观点认为,类似Prisma应用的火热,标志着智能手机的 人工智能 时代将要来临。
“随着 人工智能 的发展,所有的应用都将慢慢加入 人工智能 的技术,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产品体验”,慧辰资讯TMT高级研究经理林仁翔这样评价当前的趋势。
后劲不足?
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炫酷爆款应用,后劲不足也是通玻Prisma开发者Alexey Moissenkov此前就曾表示,Prisma始于一个想法,而不是商业目的。
迅速蹿红的惊喜之后,后续开发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就在Prisma酝酿视频版的同时,一款同样是结合 神经网络 和 人工智能 技术的视频处理软件Artisto抢先问世了。Artisto可以拍摄或编辑最长10秒钟的视频,像Prisma一样转化为名画效果,目前有14种效果可以选择,在Instagram上也受到了很多名人的喜爱。
然而,在最初的新鲜感褪去之后,单一的功能、界面很可能难以对用户形成长久的吸引力。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生命力,成为摆在此类爆款娱乐型应用面前的问题。从性质上说,Prisma之流确实更像“脸萌”,而不是Instagram,是可有可无的娱乐型产品,不是须臾不可离身的社交工具。
“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基于微信朋友圈的便捷传播,很多以炫酷好玩作为卖点的应用可以在网上快速发酵,但是一旦热度下降,没有新的创新点出现,用户黏性就会降低。一款应用要延长生命周期,一定要不断开发更有意思的玩法。”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庞亿明告诉记者。
虽然前景不明, 科技 巨头们仍不肯放过这种垂直领域的创新势力。今年3月,Facebook买下了创业公司Masquerad。这家公司推出的App MSQRD就是通过 人工智能 技术,透过手机前置镜头在自拍者的脸上叠加动画效果或改变脸部形状。
事实上, 人工智能 技术在图片处理甚至艺术领域的应用,才刚刚开始。2016年被称作 人工智能 元年,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让 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等一系列技术术语为人所知。而在细分领域,探索的触角还可以伸向更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