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问题。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逐步走入现实,世界各国已经充分意识到,人工智能是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纷纷制定和部署了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及占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但是对于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社会各界见仁见智,还有很多不同的
观点。
如何认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基础性的技术发明,只是一个研究方向。”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原主任李国杰表示。他认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技术非频繁的应用,主要用途是流程优化和提高效率。
“有人说传统产业是一个蛋糕,智能技术是蛋糕上的奶酪,提醒我们不要吃了奶酪忘了蛋糕。”李国杰这样深入浅出的比喻,把人工智能的解读得通俗易懂。
“未来对经济贡献最大的是智能技术,涌入到各个产业,形成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产业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李国杰表示,“说明人工智能是发展经济新动能,而不是昙花一现。”
咨询机构埃森哲研究认为,人工智能创造了一种新的虚拟劳动力,能够解决需要适应性和敏捷性的复杂任务;人工智能对现有劳动力和实物资产将进行有力的补充和提升,提升员工能力,提高资本效率;人工智能的普及,将推动多行业的相关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开辟崭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
我国人工智能经过长期的积累,已在数据基础、需求空间、应用技术、产业环境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和产业优势。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日趋完善,产业规模加速扩张,应用技术持续突破,融合应用不断深入,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群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对制造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催生了智能产品,开辟了发展新空间;变革了生产方式,打造了转型新动能;深化了跨界融合,培育了产业新生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带领团队开展了专题研究,并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据报告内容介绍,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同比增长67%,计算机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的市场规模分别占34.9%、24.8%、21%,但是硬件和算法的市场规模合计不足20%,预计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增长达到75%。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发展与市场应该方面已经进入了国际前言行列,呈现处中美共同领跑的局面。虽然中国人工智能的优势领域体现在语音、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方面,但是硬件和算法等核心技术力量依然薄弱,说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不够牢固。
人工智能应用深受欢迎
我国人工智能已经在实体经济领域方向发展,在信息化程度高,数据资源丰富的领域率先落地,已逐渐渗透到制造、物流、教育、医疗、安防、交通、生产、生活等各个环节,并且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我国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的背景下,国产机器人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成为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的突破口。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表示,智能化是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是让机器人更具有智能化水平,其标志就是人机协作。机器人将发展成为具备不同程度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智能装置,以自主反馈和决策的方式,广泛参与、协助和服务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治理。
工信部工业装备司副司长罗俊杰介绍说,机器人不仅继续在制造领域扩展应用,也加速向服务领域拓展,除家庭娱乐、情感陪护、教育演示、公共场景外,还大量应用于医疗康复、抢险救援、科学考察研究等重要领域。
当前,深受大众欢迎的智能音箱市场增长迅速,它通过语音交互来实现对于智能家居产品的控制,有望成为生活空间的智能中枢平台。国内外主要互联网企业都有部署,其中谷歌和亚马逊的市场份额超过全球60%,阿里巴巴和小米分列第三和第四。此外,智能视觉技术在生活空间正在受到用户的欢迎,例如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独角兽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小狗机器人也在加快商业应用的步伐,通过人脸关键点定位、人体姿势识别、人脸属性识别等技术应用,推动家庭、办公、社区、酒店、商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空间。
人工智能蕴藏增长机遇
“我国在很多领域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迫切需要智能化。”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会会长张景安说,“只有数字化、信息化到智能化才能改变结构效率,从而产生了智能产业,这将是未来。”
薛澜教授预测,未来五年内,人工智能技术将应用到多个行业并极大提升期行业运转效率,将重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环节。
据《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统计,从2013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占全球的60%。虽然中国成为全球最“吸金”的国家,但是美国依然是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最活跃的国家。
埃森哲分析认为,当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全新的生产要素,而不只是生产率增强工具,将有潜力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长机遇。
如何发展人工智能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是我们国家的机会。”李国杰表示,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人才、技术积累、资金投入、企业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在智能应用上有巨大的市场,完全有可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
中国在产学研合作促进知识应用和转化方面仍然存在“短板”,薛澜建议,中国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优化科研环境,培养和吸引顶尖人才,在核心基础领域实现突破,保证人工智能发展的根基稳固。他还表示,“我们不仅要大力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还要更加鲜明地支持企业利用数据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主管部门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表示,第一,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推动产、学、研、用之间融合互动,引导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夯实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产业核心基础。第二,不断深化融合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第三,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强化部省合作联动,鼓励引导各地区结合自身基础和条件,加快打造一批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第四,加快完善
政策体系。建立人工智能标准、测评、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推动建设行业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和开放平台,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平台。
人工智能的风险规避
虽然人工智能显著提升运转效率,但是社会风险亦存。薛澜表示,人工智能不仅给就业、个人隐私提出新的挑战,也会带来伦理道德、安全规制等社会问题,我国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他建议,人工智能企业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应该纳入社会伦理关怀,同时也需要政府加强企业引导,推动创新治理方式。
埃森哲在研究报告中建议,政策制定者应充分了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切实效益,同时需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冲击做好准备,制定战略帮助面临较高失业风险的人群。
如何考虑未来行业监管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中国电子学会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7 》中提出建议,人工智能开发者在收集和使用数据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保护个人隐私安全,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篡改及损毁;在训练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具备广泛的包容性,应该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并对道德与法律的极端情况设置特别的判断规则;在技术或者产品的研发流程中,必须设置行政许可和准入限制,研判如何发放智能产品在各领域的
应用牌照。
专家建议,
人工智能的监管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系统性与复杂性,需要企业、政府、用户、社团等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构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良好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