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7.4亿美元,从2013年开始,5年来其平均增长率已达到29.7%。可以看出,我国的机器人市场已经进入到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工业机器人:发展最为强劲,用户企业向上游延伸
分种类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发展最为明显。据IFR统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3.8万台,预计2018年销量将超过15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62.3亿美元。到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到93.5亿美元。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态势如此强劲,得益于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的改造升级。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频繁的机器人——搬运上下料机器人占我国机器人市场总销量的65%。其次是装配机器人,占比15%,焊接机器人占比6%。
近几年来,国产工业机器人已经逐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在减速机、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方面,老牌企业与一众创新型公司齐齐发力,国产化趋势逐渐显现。在具体应用领域上,继汽车和电子之后,五金卫浴、家具家电也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保和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机器人在塑料、橡胶等高污染行业,以及与民生相关的环保、食品、饮料和制药等行业的应用范围将持续扩大。
从生产厂商来看,工业机器人领域整体呈“用户企业向上游延伸”的趋势。由于采购规模增长和企业转型等原因,机器人产业链下游重点领域的部分企业开始加快并购和研发的进程,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即下游用户逐渐转向自供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生态系统构建加速
服务机器人是机器人市场中颇具亮点的一个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医疗、教育需求的持续旺盛,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2018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3.9%,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其中,用于家庭、医疗、公共服务三个场景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8.9亿美元、5.1亿美元、4.4亿美元。
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原因,离不开新兴应用场景的拓展以及应用模式的拉动。我国在医疗、教育、烹饪等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均已有了广泛的研究与布局,终端用户对于新产品的接受度也在逐渐上升。与此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多模态人机交互、仿生材料与结构、模块化自重构等技术在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越来越普及。还有一些初创公司,可以为机器人提供定位导航、语音交互、人脸识别等底层技术,提高了差异化的同时,还能够满足用户在特定场景下对于机器人的使用需求。
从服务机器人厂商自身的角度来看,有“生态系统构建加速”的趋势。由于机器人的研制过程十分复杂,涉及机械、控制、电子等众多交叉学科的知识,一批新兴的创业公司便以机器人平台为抓手,构建集硬件、软件、网络和社区于一体的生态系统,使得用户无需具备复杂的硬件知识,就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机器人应用的开发。
特种机器人:多点突破,无人机生态开始布局
近几年,随着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在应对地震、洪涝灾害和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的需求明显,使得该市场也进入到一个蓄势待发的重要时期。2018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7亿美元,增速为23.2%,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随着我国企业对于安全生产意识的进一步提升,特种机器人在危险环境中的使用率将大大提高,预计到2020年,特种机器人的国内市场规模能够达到10.7亿美元。
得益于政策的引导,我国在特种机器人领域已经形成了特种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搜救/排爆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在无人机领域,各家企业已经开始生态系统的布局,无人机应用农业、物流、测绘等垂直行业快速铺开。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整体向好,区域产业发展错位竞争和后发优势并存。而随着应用场景逐渐向新兴领域加快延伸,多元化应用也催生了一部分市场“小巨人”企业的出现。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围绕系统集成的价格竞争较为普遍、自主
品牌发展面临性价比与资金供应的挑战、工业机器人重研发轻
应用等情况。(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