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至5日,国际
机器人展览会在日本东京开幕,大约450家公司和组织带来其最新技术的
机器人。图为在2日的展览会上,一个46厘米高的人形机器人(右)在跳舞。用户可通过安卓智能手机下载机器人的舞蹈动作数据。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名叫《铁臂阿童木》的日本动漫在中国风靡一时。那个顶着一绺冲天刘海的仗义男孩,让人们对机器人有了艺术化的直观了解。今年6月,一个和阿童木一样长着大眼睛的机器人“佩芭”走进了日本家庭的日常生活。这款由日本软银公司推出的“能读懂人感情”的机器人,会在主人情场失意时给一个拥抱,也会彻夜守候在熟睡的婴儿身边。作为机器人强国,日本机器人产业正迈向“家用时代”。
出台《机器人新战略要点》,欲引领“机器人革命”
日本是机器人强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和使用机器人,广泛
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等的制造,大幅提高了规模化产业的生产率。2005年日本有37万个机器人在工作,约占世界拥有量的40%。2012年,日本
工业机器人出厂额约3400亿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19日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累计投产机器人数量30万台左右,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左右。而齿轮等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力度感觉仪等机器人主要零部件的全球市场份额更是超过90%。
当前各国推动机器人革命呈现你追我赶的势头。2013年,中国多功能工业机器人出厂数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2014年,韩国在每万人员工使用机器人密度上,以437台超过日本的323台。而因为经济常年不景气,日本2011年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台数比5年前减少了25%。不过,由于老龄化带来了劳动力短缺,地震等灾害救援的特殊需要加大,以及新兴市场的需求强劲,日本从危机中看到了商机。
今年1月,日本政府出台《机器人新战略要点》,提出要“引领世界机器人革命”。今年6月公布了《日本再兴战略》修订版,进一步明确“2020年建成机器人无障碍社会的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勃勃雄心。《机器人新战略要点》对“机器人革命”的定义有三个:一是机器人行动自律化、信息终端化、网络化;二是机器人的运用从制造业向日常生活延伸;三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和强化国际竞争力,创造新的社会价值。
日本提出,要成为全球机器人的创新基地,全球运用机器人程度最高的社会,保持物联网时代机器人全球引领地位。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预测,2020年日本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1.6万亿日元增长至2.9万亿日元。2035年更将增长至9.7万亿日元,是2015年的6倍;其中,服务领域机器人产值将是工业机器人的两倍。
家用机器人普及,需跨越技术、法规、价格等门槛
首先是技术关。《机器人新战略要点》指出,下一代机器人是数据驱动型机器人,必须与
大数据、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起来。人工智能、检测传感器、识别系统、气压传动装置及其控制系统被列为重点突破的核心技术,日本力求掌握国际标准的制定权。
日本成立“机器人革命行动议会”,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联手,制定机器人核心技术工程方案和路线图。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护理业、基建和灾害对应、农林水产和食品业五大重点领域提高机器人的覆盖率。日本计划在2020年举办机器人奥运会。
其次是法规关。日本着力消除行业壁垒,加快机器人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比如修改《电波法》,解决远程和无人驱动机器人的电波使用问题;修改《医药品医疗器械法》,加快机器人辅助手术器械的审批;修改护理保险相关法规,将护理机器人纳入保险支付范围;修改《航空法》《公共基础设施维护保养相关法》等,扩大灾害现场、基建设施维护等条件下机器人的使用。
法规涉及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则是协调人机伦理关系。今年9月,软银在“佩芭”的客户使用条款中,明确“禁止和机器人发生性行为”,成为热议话题。
最后是价格关。机器人要走进寻常百姓家,价格是重要因素。以往,一个护理型机器人售价动辄上千万日元,很难普及推广。日本厚生劳动省和经济产业省提出“10万日元机器人”,希望将护理机器人的价格控制在上述范围。
“佩芭”每款售价19.8万日元,另加每月1.48万日元的上网费。首批1000台在1分钟内被抢购一空。软银首席执行官孙正义表示,希望探索类似手机分期付款的家用机器人商业模式。
《日本经济新闻》认为,日本家庭住房面积普遍较小,能否容纳“佩芭”自由移动等问题,也是家用机器人实现普及要跨过的门槛。
长期致力于中日经济问题研究的专家、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市场业务部课长成玉麟告诉本报记者,日本在生产流程自动化上具有优势,在电子电器等产品的规模化批量生产中引入个别化机器人,达到节省人力和稳定生产的目的。而欧美国家更看重开发新的生产流程和实现整个价值链最优化,建立国际标准和机器人产业的模块化,搭建新产业的发展平台。日本即使在产品制造方面胜出,也有可能败在商业模式的推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