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企业缺资金、缺技术,如何谋求智能转型?”“公司老设备当初投资巨大,彻底淘汰非常可惜,如何利用老设备实现智能制造?”
在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后,怎样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不仅让企业愿意“转”,还要让企业会“转”,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制造业重镇张家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技术、人才、资金扶持协同推进,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把“智能化升级传统产业”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转型阵痛期的双轮驱动,取得成效。
找准智能制造切入点
过去,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名词。但是,记者走进东渡纺织公司,偌大车间居然见不到几个工人。
“从2010年以后,我们就逐渐开始进行自动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根据生产需要,还开发了一套服装智能车间系统,能够智能排版、智能裁剪、智能工业分析和智能缝制。”东渡纺织集团办公室副主任林哲说。
在机械、纺织行业大力推行智能生产的同时,作为张家港市另一大支柱产业冶金行业,通过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获得高效、优质的制造能力。
沙钢集团副总经理顾力平介绍,早在前年他们就与国内一家专门做
工业机器人
的公司合作,有望通过3—5年努力,对1000—1500个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岗位用工业
机器人
进行替代。
过去,张家港的冶金、纺织、机电等传统支柱产业远近闻名。近年来,受环境资源的承载压力和节能减排的倒逼要求,使得结构偏重、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智能制造成为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互联网+”“智能制造”陆续被推上再塑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风口”。
“张家港发展智能制造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也有紧迫的现实需求。需要政府和企业协同推进传统支柱产业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刷新张家港的制造业图谱,推动港城制造走向‘智造’。”张家港市委书记姚林荣说。
通过双轮驱动战略,张家港推进企业向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智能管理、智能营销方向发展。近三年来,全市工业企业完成技改投资936亿元,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设备占比达到80%,采用国际先进数控设备开展智能生产的企业为40%左右。该市经信委调研了1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能设计已达45%。
做强高端装备先行军
采访中,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美星”)生产线的智能化程度让人印象深刻。
总经理何建锋说,新美星的无菌包装数字化车间项目,涵盖了当前全球液体食品尖端智能化包装技术,以此推动我国高速PET瓶液态奶无菌包装技术实现质的飞跃。并与可口可乐、达能、雀巢等众多国内外知名饮料企业合作。推动整个行业由“手工、半手工时代”向“全自动时代”过渡。
一枝独秀不是春。在位于张家港经济开发区的
那智不二越
(江苏)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台台智能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正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作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企业,那智不二越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项目建设,并于2013年6月份实现机器人整机量产。据了解,该公司一期项目年产焊接、搬运、清洁机器人3500台。去年底开工建设的二期项目及技术研发中心完工后,年产能将扩大到1万台。
依托张家港机器人产业园,经开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可谓“多点开花”:作为全球最大的焊接材料和焊接机器人制造企业,伊萨焊接投资建设焊接机器人及自动化焊接装备基地,年产能400台(套);哈工药机“中药自动化车间”实现了全球首套胶类中药全自动生产;宝昇科技研发制造了首套国产银行自动保管系统,系统总体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当好企业转型娘家人
智能化改造给补贴、用机器人给补贴、上马自动生产线也给补贴……在张家港,地方政府就如同企业的娘家人,各种配套
政策含金量十足。
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是制约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瓶颈。为此,张家港通过创新“拨改投”形式、设立风险补偿金等方式,破除资金瓶颈,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
2014年7月,张家港出台《张家港市工业转型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8000万元,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扶持相关企业,被扶持企业获得的资金只能用于购置先进设备、补充流动资金等。
据张家港市财政局负责人介绍,“拨改投”的方式让政府与其他投资者共担风险,能够增强投资者信心,以较少的政府资金撬动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
鼓励引导企业走智能制造之路,资金是保障,智力是支撑。张家港市长朱立凡说,“我们引进的人才必须是满足我市产业智能化转型的需求,引领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张家港始终把智力资源引进与产业发展转型“捆绑”在一起,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自由结亲;并在张家港建立了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帮助解决企业智能化升级问题;每年安排1.5亿元人才开发资金,引进人才服务智能制造。
哈工大(张家港)智能装备及新材料技术产业化研究院,2014年投运以来,先后孵化出哈工药机、哈工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企业,并与骏马集团、国泰酒店就智能装备相关技术达成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