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也是浙江省乃至全国最早发展远洋渔业的地区。
水产加工业是舟山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舟山临港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目前有水产加工企业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家。
目前,水产加工行业拥有各类现代化的加工生产线300余条,用设备代替人工,已经慢慢地成为这个传统行业的共识。通过“机器换人”,传统的水产行业算出了一笔笔经济账,“减员增效”成口口相传的行业密语。
1、 “金星水产”有了好帮手
12月11日,记者走进舟山金星水产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在偌大的厂房里,分别摆放着一台单体速冻机和一台虾仁分级机,10位工人分别在两台机器上忙碌。
记者看见,在虾仁分级机一侧,两名女工正在将一盆盆规格不一的虾仁倒入池中,随后机器运作,虾仁通过传输带,按照预先设定的规格大小完成分类;在单体速冻机一侧,工人们正将分类好的虾仁倒入输送道上,经过一个白色的大箱体,虾仁就完成了速冻。
舟山金星水产有限公司是一家多年从事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的进出口企业,年生产能力达8000吨,年出口创汇在1500万美元以上。公司主要产品有单冻虾仁系列、鮟鱇鱼系列、蟹系列产品等,国外市场主要销往欧盟、美国、韩国、日本、北非及中东地区;国内市场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
“今年,企业专门投入近500万元资金,购置了瑞典一家企业的单体速冻机。 ”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台设备采用独家专利,使用振动的打孔平板,实现半流化处理,适用于加工水果、蔬菜、水产品、肉类等,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食品安全。
“该设备可连续工作22小时不除霜,实现三四周无间断生产,使企业在生产旺季避免了过去受设备及人工限制造成的订单流失和原料浪费。 ”该负责人介绍。
2、水产企业尝到了甜头
在舟山,像“金星水产”一样实现“减员增效”的例子还有很多。
舟山市普陀海汇水产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海产收购、加工、冷藏、销售于一体的综合领军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先后引进了半自动鱼虾分类清洗生产线,冰轮的隧道式速冻装置,包冰衣流水线等多种先进的加工设备,以帮助企业减员增效。
“以前,一天要分类清洗海鱼200吨,用工人数达80人以上。 ”普陀海汇水产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公司引进半自动海鱼分类清洗生产线后,一天分类清洗同等重量的海鱼,仅需用工40人。 ”此外,该条生产线的引进,也大大降低了员工的作业强度,减少了一线操作工人腰肌劳损等职业病的产生和复发的可能。
在普陀华兴水产有限公司,虾自动分级机具备在分级的同时进行清洗的功能。这台设备由“华兴水产”与广东湛江一企业共同合作研发,分级后不同大小的产品通过输送带送出,以达到分级效果。此设备投入使用后,原先需要10个工人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只需3个工人就能完成,生产绩效提高70%。
舟山市普陀卓海水产有限公司年加工章鱼制品约1200吨。与大部分企业投资引进单个先进设备不同,“卓海水产”转换思路,另辟蹊径,与普陀明宏机械厂共同协作,通过将多种机器组合,设计了一条合理、高效的章鱼加工生产线,用流水线代替一些以往用人工提、拉、抬等动作的生产作业,大幅提高了章鱼制品的加工效率,也有效减轻了流水线上员工的工作负担。
此外,嵊泗县华利水产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紫贻贝脱壳自动化生产线,改变了贻贝用手工剥壳的落后历史,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目前全县有16条生产线,可减少用工2000人以上。
舟山市普陀华兴水产有限公司采用6条虾智能化分选线,分选速度大大提高,可减少用工30名。
舟山西峰水产有限公司的双幅式自动拌料机,每台设备可顶替5名工人……
3、水产行业“机器换人”迫在眉睫
传统的水产加工行业,被不少业内人士公认为实施“机器换人”的突破口,但也面临着传统行业难以避免的特性。
近期,舟山市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对本市几十家水产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现状进行走访调研。
专家调研发现,目前,在舟山从事此行业的劳动力约有5万人,被调研单位“用工难、用工荒、用工成本高”等问题制约着企业发展壮大。
“从事水产加工的主要劳动力大多是年龄结构在30~55岁之间的妇女,其中70%左右来自外地,一般月报酬至少在3000元左右,旺季时企业用工更难,只有给工人加薪,才能留住他们。 ”浙江海洋学院船海学院副院长、市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专家王春涛教授介绍,这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挤压,有些企业的利润额仅为5%左右,严重影响水产加工企业的发展。
王春涛认为,舟山水产加工业发展要走出困境,除了科学管理,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替代现有的落后加工方法。
4、专家给出三条路径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很少看到一条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即从原料进去到最后产品包装完出来)。 ”王春涛解释,虽然不少水产企业开始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工,但基本上也只是解决其中的一两道加工工序而已,这和其他行业“机器换人”自动化智能设备存在很大差别。
那么,舟山水产加工业“机器换人”路在何方呢?王春涛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从量大且稳定的原料加工着手进行‘机器换人’。”王春涛介绍,对量大原料稳定的水产品进行加工,从设备的利用率来看是可行的,有利于企业对设备投入成本的快回收,企业进行“机器换人”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比如可率先在鱿鱼、虾和贻贝产品加工实现“机器换人”。
其次,“机器换人”需要有资金实力,规模大的水产加工企业相对来说资金比较充裕,同时规模大的企业加工量大,这些企业在资金投入上难度较小,且投入的成本因量大设备利用率高回收较快。
此外,可以从有共性的加工工序作为“机器换人”切入点。“虽然原料不同,但对有共性的加工工序可以先考虑实现‘机器换人’,因为设备制造商会优先考虑研发制造具有共性工序的设备,且设备比较成熟。 ”王春涛介绍,比如涡轮式单冻机替代隧道式单冻机,可以减少布放工人数。
5、政府积极搭台助力“机器换人”
今年以来,我市根据省委、省政府“机器换人”工作相关部署,联合“舟山市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千人计划”人才团队、上海船舶工艺611所3家科研院所搭建“机器换人”公共服务科研创新平台,共走访调研企业50余家次,筛选整理企业“机器换人”需求清单40多项,并为企业提供“机器换人”咨询方案、国内外先进产品目录、研发非标定制设备。
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翁满军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在排摸全市水产加工业的基础上,根据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的原则,根据不同企业的产品类型和不同加工特点、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的具体需求,结合企业的自我定位、工艺环节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在虾加工、鱿鱼加工、蟹加工、熟品加工企业,选取部分龙头企业作为典型示范企业。
此外,我市还将依托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等高等院校,组织开展专题研究,确定水产加工业的“机器换人”路线、方式和目标,解决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通过企业投资、政府扶持、装备提供商参与的方式,提升产业的自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