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三五”规划指出,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工信部已完成《
机器人
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初稿,一系列具体配套政策措施预计于2016年落地。
据了解,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万亿元,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上不断加大的政府扶持力度,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黄金时期。连番政策红利推动之下,早在2013年就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的巨轮智能(002031,SZ),正在轮胎装备工业开始引领一场轰轰烈烈的“
工业4.0
+
大数据”的革命。
作为轮胎装备工业4.0龙头企业的巨轮智能,近年来不断开发各类机器人机型,相关业务加速增长,2015上半年机器人业务实现收入0.2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收入。同时,公司投资天玑股份,开发大数据产业,实现工业4.0、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制造业领域与大数据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独特的差异化优势,甩脱同质化的低水平竞争。
巨轮智能将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从细分行业入手,重塑公司价值,重建市场边界,制定创造用户新需求的蓝海战略,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开拓新天地。
值得注意的是,为加快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深入开拓工业4.0装备领域,今年10月20日,巨轮智能正式宣布将公司证券简称由“巨轮股份”变更为“巨轮智能”。
加码大数据产业
8月12日,巨轮智能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吴潮忠将投资中科天玑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玑股份”),增资并完成改制后,公司与吴潮忠先生合计拥有天玑股份30%的股权。
据了解,天玑股份立足于大数据服务领域的运营,包括工业制造、大数据搜索等诸多垂直领域的产品服务等。在上述经营领域,天玑股份将是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唯一的产业化平台,同时也是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立的主要孵化企业之一。
吴潮忠对此表示,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推动实施“互联网+”与大数据发展战略,在“互联网+”与大数据产业背景下,以中科天玑为平台载体,实现了巨轮智能与中科院计算所在工业4.0、机器人、大数据金融、大数据舆情、商业情报、新媒体服务、大数据搜索等众多领域的优势互补。
巨轮智能表示,公司将积极发挥“智能制造+大数据”的双轮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当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战略以及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有力推手。
核心技术再获突破
近日,公司申报的“一种
工业机器人
RV减速器”荣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另有两项RV减速器相关发明专利正在等待国家知识产权实审,标志着巨轮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成果取得新突破,将成为公司业绩又一增长点。
RV减速器自1986年问世以来,已成为工业机器人运行稳定性和精确性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目前市场上
应用
的机器人RV减速器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国产RV减速器往往结构复杂,传动效率较低且使用寿命短,严重制约我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的产业发展。
巨轮智能经过多年投入和研发,掌握RV减速器核心技术,并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在原有技术积累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新型RV减速器,具有减少摩擦消耗,减小发热量,提高输出效率,降低总成本,提高可靠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获得范围更大的传动比,更好地满足工业机器人尤其是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的传动需求。
9月10日,第二届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在广东佛山召开。作为国际机器人与智能产业联盟副主席单位和广东省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示范企业,巨轮智能展示了多种智能装备解决方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参观巨轮展区后,对巨轮坚持创新驱动、“智造”成果丰硕给予高度肯定。
10月15至18日,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智能制造与装备展上,巨轮智能携防撞梁自动化冲压模拟、关节臂示教自动化喷涂、机器人电焊、CMM自动检测、机器人舞剑等最新应用产品亮相
展会现场,与国内外各智能制造业翘楚同台竞技。广东省相关领导到场观看巨轮机器人作业演示和听取巨轮总经理汇报,对巨轮的智能装备水平表示肯定,鼓励巨轮不断提高智能制造技术。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两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工业4.0”一脉相通,核心思想就是要充分地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在这方面,巨轮智能也走在前头。6月16日,巨轮智能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正式成为国家首批200家通过评定的单位之一,标志着巨轮智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效,并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更为可喜的是,8月31日巨轮智能发布公告称,公司已进入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名单。公司的“支持定制装备智能制造的全流程协同平台”项目被列入该计划的“支撑全业务全流程互联网转型的集成创新”方向。
巨轮智能表示,上述平台将填补国内在定制装备智能制造协同领域的空白,缩短我国与国外的差距、打破国外封锁,培养和锻炼一批从事“互联网+制造”的高级专业人才;研究成果将可直接应用于定制型装备企业生产过程,为我国实现装备制造业从制造向创造、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