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市区出发,驱车向南行驶50公里就进入河北省,空气中弥漫着烧煤味儿。进入冬季一来,华北地区连遭大范围雾霾天气,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相继首发重污染红色预警。预警期间,将采取机动车单双号行驶,中小学、幼儿园停课、企业停产等措施。在充斥着重金属颗粒的世界里撞出一条条生存通道,顽固的PM2.5无孔不入,单双号限行,是否意味着,汽车是制造雾霾的罪魁祸首?
雾霾的罪魁祸首
河北是中国的钢铁大省,至2013年河北生铁、粗钢和钢铁产量连续12年全国第一,但另一方面,作为雾霾污染重灾区,河北唐山、保定、邢台、邯郸等地长期占据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城市排名前十,可见“偏重”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雾霾等严重的大气污染。
在德国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年代,以煤铁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工业区工业快速增长给当地带来了巨大发展,德国持续了100多年几乎不加任何控制措施的工业废气排放,而且并没有意识到这对人类健康生态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鲁尔工业区的雾霾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被成功治理。当时的德国和鲁尔工业区为治理雾霾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和紧急措施:其中调整产业结构是帮助德国鲁尔工业区摆脱雾霾的主要手段之一,鲁尔工业区兴起于19世纪中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依赖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发展,1985年1月份出现了最为严重的雾霾,致使当地24000人死亡,19500人患病住院 。20世纪60年代,鲁尔工业区开始进行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并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重建碧海蓝天,鲁尔工业区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
愿景:绿色制造
中国的重工业城市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雾霾遭遇如出一辙,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能源日趋匮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解决这些全球性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为此,许多国家对工业节能减排的要求更高,德国提出的
工业4.0
的愿景就是绿色制造,解决能源消费等社会问题。“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6月15日的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了中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他指出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大支撑。绿色制造是生态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制造向高端发展的必然选择。李克强总理曾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穿心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绿色制造侧重降低消耗,智能制造侧重提质增效,两者相互补充,更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智能之风吹散雾霾
到现在为止,德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严谨的治理制度,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制造。德国鲁尔工业区“先污染后治理”的先例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一些重要启示。
我国之前大力推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了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建设土地浪费、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给地方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巨额损失。对此为避免重复建设的发生,政府可以将一些基础好、能力强的地区作为《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重点地区,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监测和引导,地方政府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制定地方《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除此之外信息不畅也可能导致地方企业无法及时获取信息,导致落后产能未能及时考虑环境等问题盲目重建。因此政府应及时收集各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向全社会传播,让地方和企业在信息相对完整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绿色制造是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共同愿景,绿色制造侧重降低消耗,智能制造侧重提质增效,两者相互补充,更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智能制造是基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将给制造业带来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研制周期的大幅度缩短,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品率的大幅度下降,通过互联网产业技术和制造业的合并实现由制造向“智造”变革,提升高污染企业的生产效率,节能减排,增加绿色GDP。
“中国制造2025”力主在2025年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由“制造”到“智造”需要变革传统的模式,首先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其次要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再次要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最后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始终以“两化融合”为主线,配合“互联网+”的概念,大力倡导“智能制造”的生产新模式,让智能之风驱散盘踞在制造业上空的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