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与产业短板
事实上,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已陆续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美国再工业化和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日本机器人新战略、欧洲“火花计划”等都是将发展重点瞄向机器人。而国内也将机器人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并予以了诸多政策扶持。
十八届五中全会便提出,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壮大。早些时候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更早的《机器人行业白皮书》和《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都能够体现出国家相关部门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
众多政策扶持之下,国内市场短短两年时间内,机器人企业就已达到近千家,不过当下国产厂商的经营状况却令人堪忧。OFweek行业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80%以上厂商本体业务出现同比增长,仅有20%的厂商同比下降;但从盈利能力来看,机器人本体业务亏损面高达70%。换言之,70%以上的企业的本体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不但如此,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高达5.6万台的销量中,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1.6万台,7成以上蛋糕被海外供应商分去。究其原因,核心技术迟迟难以突破,而且多数中国机器人企业还在走低品质、低价格和低端行业应用的道路。
国产厂商需三方向改变
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仍加速增长,国内机器人需求有望达到9.5万台,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却所占不多的份额,国产机器人厂商亟须要在2016年作出改变。
首先,抓住重点客户。现阶段汽车工业制造厂商仍然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用户,2014年日、德、美、韩每万名人员中皆使用超过一千台以上的工业机器人,而国内则为305台,因此潜力仍不小,厂商只有先抓住关键厂商,才可能在未来的市场洗牌中利于不败之地。
其次,创新驱动促进未来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化进程。正如上文所述,国产机器人厂商关键部件进口比例较高,导致现在国内制造工业机器人成本较高。特别是减速机,国内企业购买减速机的价格是国外企业的价格的将近5倍,这也导致了国产机器人难以形成有利的价格优势,因此,中国如果想要形成机器人产业化,摆脱国外智能机器人企业的掣肘,必须要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提上日程。
最后,避免同质化和价格战。尽管机器人市场发展正蒸蒸日上,但是同质化和价格战的苗头却已经冒出,以6kg一下六轴坐标智能机器人为例,2015年部分企业降价达30%之多,这对于本就在价格上难有优势的国产机器人厂商而言,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为了扶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政府除了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之外,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与零部件以及产业化路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