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之外的神舟上,疾驰海外的动车里,湖南制造随处可见,但置身新一轮区域竞争和全球科技竞争中,湖南制造的体量依然很小,竞争力依然较弱。未来湖南制造将何去何从﹖
技术,依然只有技术才能力挽狂澜。一个关键性新技术或许能带动一个产业,带来一片财富的蓝海。而湖南上下,目前正在投巨资、想尽千方百计启动一批关键性的技术攻关或引进,目的就是保持湖南制造业强省地位。
从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到机器人
12月,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列车在长沙开始试运行,其技术提供方则是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据该公司董事长周清和介绍,这是中国首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投入商业化运营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
如果没有核心技术,磁悬浮列车就是空中楼阁。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指出,长沙中低速磁悬浮工程列车的成功研制,使得我国轨道交通产业主机企业及其产业链攻克了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系统集成技术,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系统、适应1860mm轨距的悬浮架以及高可靠性的整车电气系统。其填补了中国中低速磁悬浮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运用领域的空白,在世界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技术领域居于一流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有4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显著的推广和示范效应。
同样,在具有巨大潜力市场的机器人领域,湖南则在加大招商引资与培育的力度,以获得自己的知识产权。工业机器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衡量工业化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记者在长沙市采访时了解到,2014年9月,长沙市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这意味着长沙全面启动“机器换人”工程,将全面推动长沙制造向长沙智造转变,在中部地区抢占智能制造的产业高地。
该《计划》提出到2017年年末,长沙工业机器人产业产能突破100亿元;在全市重点工业领域实现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在长沙人熟悉和擅长的工程机械、烟花鞭炮、食品加工等领域,都鼓励引进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00台/万人,这意味着2017年年底每100个“长沙人”里有一个是机器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