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不是简单代替人工劳动,而是一种能够结合人的优势(分析判断、快速响应变化等能力)和机器优势(高精度、高稳定性、长时间运行和环境耐受能力强等)的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在三种工况内最有发展潜力:即人不能干的(如危险工况、太空深海极端环境作业等)、人干不好的(如高精度工艺)和人不愿意干的(如单调重复性劳动、重体力劳动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不同门类的工业生产中。同时,伴随着技术进步,机器人应用也从使其重复简单的劳动逐渐过渡到人机搭配,人机协调生产等。
正因为机器人不是简单代替人工劳动,所以其也顺理成章的融入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之中。
业界判断,包括机器人在的内智能制造,是未来10年乃至3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方向之一。
中国机器人市场巨大
与很多产业一样,放眼全球,中国机器人的先发优势并非技术,而在于市场。
可以肯定的是,在下游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汽车、电子电气、塑料橡胶和金属制品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这有效节约了劳动力成本,提升了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而在我国,2015年出现的代工厂倒闭和外资企业向东南亚转移现象表明,我国制造业长期依存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国内企业引入机器人既能降低人力成本,又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简称IFR)统计,自2010年开始我国机器人需求量进入高速增长期。2010年,新安装工业机器人为1.50万台,2011年达到2.26万台,同比增长50.7%;2013年达到3.65万台,占全球销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达60%。2013年我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迄今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最大的国家。
不仅如此,我国机器人应用市场成长空间巨大。尽管过去五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迅速,但从使用密度(每万名工人对应机器人数)和应用比例指标看,我国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截止至2014年,中国机器人使用密度仅为30台,国际平均水平为55台。
根据信达证券“未来五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的年增长率为25%”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售量将达到19.17万台;假设单台机器人平均售价为20万元,2015年至2020年五年内,我国机器人市场的销售总规模将近1500亿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