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山湖科技城核心区的云制造小镇,致力于打造五朵“云”:云制造技术研发平台、云数据存储服务平台、云制造企业孵化平台、云技术应用示范平台、云制造创新服务平台。这里有46家科研院所,都是针对智能制造。这里将建成一个标准、规范、可共享的制造服务创新平台,成为浙江智能制造的先行区。
以智能化为突破,一种“新制造”模式在浙江省许多地方已现雏形。通过互联网实现融合创新,制造企业的内外部组织正从有界趋向无界、从有形走向无形、从垂直变为扁平。杭州宏杉科技开发的新一代高端存储阵列,配套企业有四五百家。但“宏杉”的灵魂是软件,凭着强大的软件研发能力,“宏杉”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工厂为其代工。
新制造打造新引擎。2015年前三季度,浙江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5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7%,信息服务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9%,信息经济在整个浙江经济中一马当先。
制定标准提升品牌
“技术和设计都是自己的,为什么还要贴别人的牌子?”凯特电器投入上千万元,创立“KMC”和“大智”两个品牌。企业所在的建德是国家级出口低压电器质量安全示范区,区内企业都通过ISO9001认证,10多个系列的300多种产品获得UL、GS、NF等发达国家认证。万家电器电缆起草的国家标准已发布,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国标制定中。
建德低压电器产业也曾经历过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阶段。在经过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之后,区域内企业产品通过创新设计提升附加值,产品的品质有了根本改观,在此基础上,建德低压电器产业正谋求在品牌和标准上具有竞争力和话语权。
建德低压电器产业近年来的精彩蜕变,是浙江制造迈向中高端的一个小小注脚。围绕破解产业层次不高、品牌经济不强、标准话语权不大等问题,2015年,浙江制造通过“软硬兼施”,全面提升制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名企、名品、名家”整体拉动“浙江制造”转型升级。2015年前三季度,浙江省首批38家“三名”培育试点企业利润增长23.2%,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利润18.3个百分点。第二批31家“三名”培育企业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全省工业大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继续好于面上企业。
2014年底,浙江在全国率先打造首个区域性公共品牌“浙江制造”。“浙江制造”这个共同品牌,被定义为代表浙江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区域形象标识。围绕七大万亿产业,浙江省确定涉及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时尚等产业领域的33类“浙江制造”培育重点产品,选择7个县、10个行业和100家企业,先行开展试点培育。
培育“浙江制造”品牌,浙江省多管齐下、多方发力。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为主体,着力培育国际国内先进品牌。2015年以来,先后在桐乡、温岭等地开展“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按照产品水平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目标,支持各地培育一批“浙江制造”品牌标杆行业企业以及产品。
2015年8月,省经信委与阿里巴巴共同启动“中国质造·浙江好产品”行动,计划用两年半的时间,让符合“浙江好产品”入选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分批次进入“中国质造”平台。行动启动以来,提升改造30个传统块状产业,培育百余个自主品牌,推动千余家消费品制造中小企业提质增效。
标准也是软实力。从2014年开始浙江省借鉴“德国制造”等发达国家经验,构建“管理标准+产品标准”的“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发布《“浙江制造”评价规范》地方标准,组织制定电除尘器、吸油烟机、衬衫等“浙江制造”产品标准17项,全部高于国家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下半年,省质监局与美国UL公司、德国TU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等国际检验认证机构签约,“浙江制造”认证的国际标准互认得以大大推进。据悉,2015年起,浙江省每年发布“浙江制造”标准30项以上,3年要达到100项以上。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