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的开局年,全国的产业版图或将发生变化。产业体系的更新、产业布局的变革、产业目标的变化,这些都在2016年的地方两会中频繁体现。今天的地方两会专题,我们探讨中国产业版图的变化:了解地方如何寻求制造业的升级,传统的服务业如何以崭新的姿态回归。
导读
在要素驱动马力不足之下,智能制造已成各地制造业提质增效的 “救命稻草”。
全球制造业正面临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国内制造业受制于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国内外机遇叠加,或为地方制造业升级注入新动力,其中,创新驱动已成为各地制造业升级转型的“万能钥匙”。
制造业强,则区域兴。
在2016年地方两会中,重视制造业发展,尤其是一线城市上海,重提重视制造业发展,成为今年地方两会的新风向。
从两会期间各地摊出的智能制造园区、智能工厂的规模目标来看,新一轮中国制造发力的重点即为智能制造。而在地方簇拥布局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新一轮产能过剩,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如何融合,将是2016年的重要命题。
经济结构“新风向”:
重提制造业比重
本报记者注意到,在上海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下称《草案》)中,重提出制造业目标。
《草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而这一目标的设置,主要是城市避免产业的空心化。
地方两会中,上海属为数不多的在经济结构中,对制造业比重提出具体目标。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总裁朱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未来在制造业上的布局也将有结构性的调整,污染、低效的企业将比较快地迁出上海,而先进制造业将是未来上海制造业的重头。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