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伊始,机器人记者再次引起国内新闻界的关注。参考消息网的报道《外媒:美国现“机器人记者”发稿“又快又好”》(1月31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机器人记者来了记者会失业吗》(2月4日),观察者网转引的报道《纽约时报:不能小看机器人记者》(3月15日),译言网转引的报道《私人专属机器人记者时代正在到来》(3月16日)等都获得了新兴媒体较高程度的分享。然而,更多人关注的是它带来了什么,而不是它怎么来的。细读这些稿件,我们注意到这些稿件在报道“机器人记者”的技术属性时,使用了“自动化”“叙述科学”“人工智能”等用语,这表明学科融合和交叉对新闻传播创新的重要性。
“机器人记者”是知识融合的产物,也是学科融合的产物。2012年,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传媒学院一行来河北大学访问,他们带来了一项研究成果叫“电子报纸”,从电子报纸到机器人记者,知识融合,以及为知识融合提供平台的学科融合,正成为国外新闻传播类院校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新潮流。这种学科融合,从已有资料来看,主要表现为新闻学、传播学与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着力方向为新的媒介形态和新的传播方式的创制,并通过新媒介、新方式的创制实现对传播内容的创新性表达。近年来,国内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界多次发出人才培养需要“转身”的呼声,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等,多缺乏学科融合的规划、设计,创新性发展停滞不前。从已发布的国内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传播控制研究大于传播创新研究,基于传播技术的创新性研究所占比例极低。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缺乏学科交叉的课题设计和研究团队。知识融合应成为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互联网+”为“机器人记者”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他说,“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3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再次提到“互联网+”,他说,“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两次提到“互联网+”,随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其实就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一种新的业态,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互联网+描述的是基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互联网与更多行业跨界融合成大势所趋,并自2014年就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题。这种基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使更为深入的原生态的行业信息、专业信息成“水流状”和“放射状”地存在于互联网之中,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格局。这为机器人记者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提供了可能,也为机器人记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工作空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