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打造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培育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佛山的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东莞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为全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引进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建立健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标准体系,突破自主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技术和工艺瓶颈。打造机器人骨干企业,推动广东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与产业化应用,培育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的智能装备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骨干企业,以及拥有自主技术和核心能力的智能装备技术服务和系统集成重点企业,着力培育本土工业机器人产品及服务品牌。
(五)加快机器人产业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面向国内外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引技工作,推动示范基地引进一批国际知名机器人企业及国内外高端智能制造企业,在广东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通过国际知名机器人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带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大力支持广州数控等广东有一定技术实力、规模优势的机器人生产企业走出去开展兼并收购,通过资本的扩张获取技术、人才及市场,加速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
(六)培育机器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购买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后,使用、维修人才的培训是充分发挥机器人作用的关键,同时部分“机器换人”换下的企业工人也有经过培训之后转岗的需求。积极鼓励机器人制造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建设应用培训中心,开展机器人使用、维修和应用等技能人才培训,将中低端劳动力培育成机器人应用的技术型人才,避免结构性失业。
(七)统筹协调,科学推进。一是统筹协调发展不同的机器人领域。在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同时,注重提升基础工业(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等)的发展水平,并通过发展壮大机器人生产性服务业,适时将产业链延伸至服务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产业。二是统筹协调好政策补贴与市场竞争的关系。在当前的制造业竞争力困境下,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应保持热切的心情和冷静的头脑。若这一产业门户过于向国外开放,则省内相关企业直面竞争容易受到过度冲击,且缺少试错机会,竞争力难以培育,恐重蹈汽车产业的覆辙。如若保护过度,尤其是过度补贴,容易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并且由于企业接触不到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甚至依靠补贴即可在市场立足,必然对技术革新的意愿不强,无法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正需要的研发工作与技术创新上去,从而引发一波无自有技术、靠价格竞争的低利润、低成本投资,恐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