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发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方面,将打造全国领先的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又比如,通过培育发展通用航空相关制造业,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整机及零部件制造,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产业基地等。
11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外,围绕制造业由大做强,《纲要》还提出了浙江未来10年将重点实施的11大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三强一制造”建设工程、产品升级与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服务型制造工程、“四换三名”工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以及制造业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其中,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意在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按照要求,到2020年,浙江将建设省级创新中心8家左右,到2025年建成20家左右,并积极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而为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的智能制造工程,其目标则是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比2015年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同比缩短50%,不良品率同比降低50%。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工业商品嫁接智能化、互联网等高附加值要素,使这些要素融入整个制造体系”
寻找转型新契机
可以发现,《纲要》的出炉,不啻为浙江制造业下一个10年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的突围同样也是浙江经济转型的一次新契机所在。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尽管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省,从自身来看,浙江制造业和中国制造业一样,也有着许多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个事实是,自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浙江制造业一直处于疲态当中。长期以来,由于以代工模式为主,浙江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一些东南亚国家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更是吸引了诸多制造企业的转移。关于制造业困难,近年来最广为人知的说法就是“三荒两高”,即用工荒、钱荒、电荒、高税费、高成本。
统计显示,近年来浙江工业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
据悉,自金融危机以来,浙江工业增速已经由之前的15%左右下行到10%左右,2012年后更是降到了个位数。
面对这样的境况,转型俨然成为浙江制造业的关键词。如今,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大背景下,浙江制造打造升级版更是迫在眉睫。
“在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国家有界、市场无边。加快供给创新、真正实现从要素禀赋主导向创新驱动主导转变,从标准制造向制造标准跨越,千方百计地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千方百计地给予消费者信任,千方百计地便利百姓,才是发展的根本道路。”对此,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