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是当下“风生水起”的产业,但由于太“前沿”,这方面的高级“蓝领”人才严重短缺。昨天,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与南京技师学院达成协议,将于年底前在南京技师学院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与此同时,该院开设的国内第一个专门针对工业机器人的专业,也将面向全国招生。
据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坤介绍,2010年,“熊猫电子”进军工业机器人行业,2013年在日本成立研究院,去年已经向“液晶谷”等客户提供了七八百台工业
机器人产品,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焊接机器人已打破国际垄断。今年,随着生产规模壮大,公司已乔迁至熊猫电子装备园,全新的1万平方米机器人装备车间年最高产能在2000台。
但发展中的“熊猫电子”发现,机器人产业的特殊之处是,这绝不是单纯卖产品那么简单,后期还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市场需要大量的操作员、维修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可环顾中国的高等院校、技术学院,这个方向的人才培养几乎没有。而光是我们公司本身,一期就需要100名装配、安装、维护人才。”刘坤说。
为了打破人才“瓶颈”,“熊猫电子”计划两年内投入6000万元,联合知名机器人
集成商和数所专业技术院校,共建实验室、共育师资、共建专业,构建包含机器人技术、培训、运维、售后等环节,可不断再生的人力资源库,为中国机器人行业提供可持续的能量循环。南京技师学院为第一家合作对象,首期500万元资金已到位,将全部用于南京技师学院的设备投入,建设联合实验室。
南京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张国平对这次合作很期待,他说:“机器人产业是全新的专业,相当于在传统产业上嫁接了智慧的‘大脑’,学校抓住这轮机遇迅速开班,今年计划招1—2个班,一个班级大约40人。我们将派老师去‘熊猫电子’学习培训,不定期让学生去厂家实习,老师将按照和企业商量好的定制体系进行培养,确保学生们学的本领就是未来要用的。”
张国平还透露,当下,校企联合办学已经成为教育大趋势。南京技师学院已与我市10家知名企业签署联合办学协议。“把企业的车间搬到学校来,把学生的课堂放到企业去,才能实现人才的无缝对接。”张国平说。
德国“蓝领”培养计划的启示
多年来,高级“蓝领”人才的短缺,一直困扰着工业企业,尤其随着近年来的产业转型,工厂自动化升级,这一矛盾尤为凸显。“制造业大国”遇到的烦恼事,在“制造业强国”德国也许能找到启发。
德国人认为,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工人的工艺水平;相同的零部件,由不同的工人加工,再由不同的工人组装,最终产品质量差别会很大。为解决人才问题,2012年6月,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博世汽车部件(南京)有限公司,与南京技师学院及德国工商会合作启动了“学徒制职业教育”项目。该项目按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大纲内容,培养企业所需的“蓝领”。学生第一学年将在校完成理论和基础实践学习,第二学年60%的时间在博世汽车部件(南京)有限公司实践,第三学年进行在岗培训。
这种方式在国内职业教育中是有创新示范效应的,国内职业教育大多以课堂教育为主,到企业实习为辅,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则以企业培训为主。
记者了解到,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发展历史悠久,是支撑德国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博世集团的“学徒制职业教育”始于1888年。德国工商总会的信息显示,德国每年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职校培训,高中毕业生中考大学的不足二分之一,其余的进入3年制高级职业专科学校学习。“双元制”教育为德国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占企业劳动者比例达40%左右。在德国,企业对高技能工人非常珍视,高级技工月工资多达3500欧元,接近工程师。
遗憾的是,当前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去企业一线做“蓝领”,觉得工作环境不好,社会地位不高。和国外相比,国内家长的观念还没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