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芜湖,埃夫特公司机器人展示间里,一台 搬运机器人 轻松地将20公斤的设备零件准确搬运落位;在奇瑞汽车第五焊装车间,抓取、点焊、拼装等都由机器人完成,每个动作都精准利索,这些机器人有一个统一标签:芜湖造。
“目前中国市场的 工业机器人 ,国产与进口比例约为3:7,中高端市场上,进口机器人更是垄断了90%以上的市场。”埃夫特公司副总工程师肖永强博士告诉记者,埃夫特已建成国内首条机器人批量装配线,销量位居国产机器人企业首位。
“随着我们这样一批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进入市场,日本、德国等国际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在华同类产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幅,有的降幅高达20%到30%。”肖永强说。
在与埃夫特相距不远的奇瑞汽车公司焊装车间里,埃夫特生产的机器人在这里担当重任,62台机器人被称为“变形金刚”,完成了几乎所有的焊装工作,工作人员则仅作为一个辅助角色使制造过程更加完美。
机器人被大规模引进的同时,企业使用机器人的成本难题也逐渐得到解决。多名受访的安徽 机器人产业 人士均向记者表示,目前企业引进机器人,大概1至3年就能收回成本。这意味着,大型企业完全有能力引进机器人。
但是,截至6月底,安徽全省共生产工业机器人900余台,比2014年同期增长30%。安徽本土机器人制造厂商,虽然埃夫特宣称,有自己的自主研发,但在核心部件方面,技术仍然受制于国外。
“目前机器人大多为非标准机器人,即按照下游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定制化生产,而国外几大企业更多是批量化生产的标准化机器人,非标机器人能够适应国内中小企业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但由于难以批量化生产,这种模式很难孕育出龙头企业。”合肥联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秉承说。
让他担心的是,目前市场存在大量简单组装集成的机器人企业,其加工条件和产品质量让人担忧,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已经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