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称,富士康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制造业的领导者。四年前,当这家中国规模最大的私营雇主和苹果公司iPhone手机的主要装配商为旗下120万员工涨薪(涨幅高达25%)时,全中国的制造商都被迫跟进。今年5月,富士康公司宣布了一项更具重要意义的举措。该公司透露已将位于上海附近昆山的一家大型工厂的11万员工裁掉6万,代之以数千个
工业机器人
。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3日刊登麦肯锡(亚洲)咨询公司董事长凯文·斯尼德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所长乔纳森·韦策尔共同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即将到来的
机器人
革命》。文章称,西方分析人士要么将这场即将到来的革命赞为该公司走向史无前例的兴旺的先兆,要么警告称此举将随即造成大规模动荡和失业。富士康公司不断崛起的机器人大军意味着“世界工厂”将走向末日吗?作者认为并非如此。
文章称,这些新技术绝非中国私营制造商的弱项,由于有了机器人,他们当前有机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具竞争力。
中国开展机器人革命较晚。在中国,每1万名制造业工人只有36个机器人,而在日本和韩国,每1万名制造业工人分别有315个和478个机器人。但中国为缩小差距采取了大胆举措。北京制定了到2020年将上述机器人与工人数量比提高到100以上的目标。
文章称,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这为发展规模经济提供了巨大潜力。北京去年宣布的“中国制造2025”产业战略向制造商提供巨额资金,用于进行技术升级,包括购买先进机械和机器人。仅广东省和浙江省为给工厂装配机器人就分别在未来五年划拨资金15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称,中国已在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到2014年,中国工厂的工业机器人装配数量已占世界工业机器人总量的25%,比前一年增加了54%。去年,中国制造商购买了6.8万个工业机器人,而同期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为24.8万个。产业专家预计,中国的上述比例还会继续提高。
文章称,沿珠江三角洲,人们所熟悉的中国工厂的典型生产模式——数千名身着工作服的工人在装配线前俯身、一遍又一遍地从事着重复劳动——当前正让位于一种复杂程度更高的生产状态,即一小批技术工人骨干与尖端机械协同工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中国主要家电制造商之一——将在未来五年投资8亿美元,以让旗下生产家用空调的子公司实现自动化。
此外,中国领导人当前力争让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采购国,还要成为主要的机器人制造国。在这项工作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上海
新松机器人
自动化有限公司和大疆科技公司这样的企业。前两家公司正在研发一系列用于工厂生产的机器人。而按美元销量计算,大疆科技公司如今已是世界第一大消费级无人机制造商。
据国际预测公司——系一家从事市场调研的私营公司——最近预测,到2023年,中国国有防务企业航空工业总公司将生产价值近60亿美元的无人机,并控制一半的全球无人机市场。
文章称,随着中国加速推进自动化进程,当前至少基于三个理由可认为,中国的成功几率要高于美国、欧洲和日本。
首先,中国已形成一套独特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该国公司在与全球企业合作过程中建立起一套极为复杂的供应链,还形成了人员与机械的合作网络,由此可以最少的资本投资实现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世界其他经济体无法在这方面与中国匹敌。
其次,除印度可能是个例外,其他国家在培养监控大规模工业机器人所需的足够数量的工程师方面都比不上中国。据最近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推断,中国每年的工程师毕业人数至少是美国的3倍。
最后,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不断增强,这成为中国维持制造业基地地位的坚实支柱。尽管经济增加不断放缓,但中国的中产阶层规模壮大速度仍是世界上最快的。中国现有1.16亿个中产富裕家庭,其年均可支配收入至少有2.1万美元。2000年时,该国只有200万个此类家庭。有了如此规模的开支能力,全球企业就有足够的动机把工厂留在中国。
文章认为,制造业几乎没有理由会重新移向发达市场。中国不仅会保住其世界工厂的地位,该国制造业规模到2025年还将大增22%。西方领导人要是认为他们会在这些新技术领域获得极大优势,那就太不明智了。中国非但不处于落后地位,而是处于这场机器人革命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