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括长虹、美的、格力、海尔在内的家电业巨头纷纷跨界进军
机器人 领域。这一是出于其自身生产的自动化升级需要,二是想谋求业务多元化,追赶新兴产业的风口。但面对新的入门者,一些机器人产业领域的专家则表示,家电巨头的跨界进入,短期内对机器人产业影响不大,因为在这个强调技术与工艺积累的行业,想要“朝发夕至”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于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业内人士也表示,应走出“关键零部件缺失”的认识误区,要通过“税收+标准”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让这个高端产业运行于高端领域,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话语权。
进军机器人产业不可能“朝发夕至”
16日,长虹集团在四川绵阳举行“长虹-
abb 战略合作签约暨机器人
应用 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宣布进军
工业机器人 领域。长虹方面表示,将开启“以人为中心”的大规模个人化定制模式,通过与自动化领域国际巨头ABB的合作,推动旗下智能制造板块的快速发展。
而此前,美的集团还对机器人领域“四巨头”之一的
库卡 集团展开要约收购。美的集团8月9日公告显示,额外要约期结束时,接受本次要约收购的库卡集团股份数量合计为3223.35万股,占库卡集团已发行股本的比例为81.04%。由于此前美的集团已持有库卡集团13.51%的股权,因此,在本次要约收购实现交割时,美的集团将合计持有库卡集团94.55%的已发行股份。
董明珠则在近期表示,格力已具备了研发及生产数控机床、机器人等工业自动化设备的能力。据悉,格力正积极与一家国外
机器人公司 接洽,争取合作。相比之下,海尔则偏重
服务机器人 领域。在发布
扫地机器人 产品后,海尔近期又推出了
智能机器人 Ubot。
对于家电巨头为何扎堆跨界布局机器人产业链,有家电业人士表示,这一是基于家电企业自身生产中的自动化升级需要,因为家电是除汽车外机器人使用量最大的产业,随着人工成本的增长和智能化升级需求的提高,家电厂商需要大量的机器人;二是目前家电业进入低迷期,在业务多元化需求背景下,企业在追赶产业升级的风口。此外,进军机器人产业也是响应国家政策,并可获得一定的补贴。
而另一方面,多位接受采访的机器人领域专业人士均表示,家电巨头的跨界进入,短期内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能不会有什么显著影响。如某上市公司研发副总裁表示,从自身研发角度看,机器人产业强调高技术与高工艺,需要长期的积累,“朝发夕至”几乎不可能;而从并购角度看,基于交易对方的技术保密和限制条款,则更相当于财务投资。某投行人士也表示:“如果整合不到位,强强联合获得的可能不是更强,反而是更弱。”
“关键零部件缺失”是个认识误区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站上风口的机器人产业在资本的催动下,已略显浮躁。高端产业低端化、缺少核心技术等成为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目前,国内规模以上的
机器人企业达800余家,其中有200多家为机器人本体公司。同时,各地在建园区超过40个,各地出台的支持政策则多达77项。
近期,在工信部装备司部署下,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等组成调研小组赴长三角、中西部等地区,对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扶持政策制定及落实等进行调研,参加实地调研及座谈的企业近百家。
“发展机器人产业,我认为首要的是建立精密制造文化。”原
发那科 首席研究员梁珩学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首要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没有精密制造的文化氛围,产业充斥浮躁心理,技术就无法通过工艺体现在产品中。“等建立了精密制造文化后,再介入并购可能会好一些。”对此,该产业链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也表示,目前,因工艺不达标,同样技术下,国产
机器人产品在稳定性等指标上显著低于国外产品。
新松机器人 副董事长、总经理曲道奎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发展机器人产业,一是要走出动辄归咎于“关键零部件缺失”的误区,二是通过“税收+标准”双管齐下,让产业真正回归到市场,让好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真正让这个高端产业运行在高端领域,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下一轮产业和技术升级的话语权。
曲道奎认为,机器人产业发展不好的“板子”不能打在零部件上。“全球范围看,既有零部件大厂也有整机大厂,关键是各自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关键零部件与整机是供求关系,整机发展起来才能为零部件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换句话说,即便零部件产业发展起来,也不能等同于机器人产业就会发展好。”曲道奎强调,中国发展机器人产业一定要走出这种错误逻辑,而
新松 机器人做零部件也不是因为“关键零部件缺失”,“这是一个利润很好的中间环节,中国具有那么大的市场份额,新松没有理由不做。”
针对目前的产业现状及问题,曲道奎支招强调“税收+标准”双管齐下。在曲道奎看来,因涉及标准制定和认定,现有的补贴
政策等不可能对所有企业做到公平公正,解决的办法就是国家从税收层面进行调控,通过利润调节(返税),让真正有技术、有市场、有盈利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让打着新兴产业幌子骗补、业绩不佳的企业自动出局。此外,曲道奎强调,标准是产业未来的竞争力,在新一代机器人标准还未形成前,中国应把握这个切入机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通过拥有标准来切入产业,并构建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