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通过不断地观测和学习用户习惯的舒适温度来对室温进行动态调整,并节约能源,Nest安装了六个传感器,不停地对温度、湿度、环境光以及设备周边进行监控和衡量,它能判断房间中是否有人,以决定是否自动关闭调温设备。依托于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Nest则能自己学习控制温度。在使用这款调温器的第一个星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节室内温度,此时Nest便会记录并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为了能让居室变得更舒适,Nest还会通过Wi-Fi和相关应用程序与室外的实时温度进行同步,内置的湿度传感器还能让空调和新风系统提供适宜的气流。当用户外出时,Nest的动作传感器就会通知处理器激活“外出模式”。毫无疑问,脱离了深度学习技术的支撑,Nest的智能温控是无法实现的。
(3)微信朋友圈的推送广告服务。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流(Feeds)广告推送基于自然语言解析、图像识别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分析用户朋友圈语言特性,以及朋友圈图片内容,根据对用户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分析来刻画用户画像,并决定投放何种广告。信息流广告与社交平台上好友发布的信息形式类似,广告本身内容将基于微信公众账号生态体系,以类似朋友圈的原创内容形式进行展现,融合在信息流中,在基于微信用户画像记性定向的同时,通过实时社交的混排算法,依托关系链进行互动传播。如果没有自然语言解析和图像识别等AI技术的支撑,微信的信息流广告推送服务的用户体验将大打折扣。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智能产品和服务是否能够切中用户的痛点需求,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背后能够给予多大的支撑。当前的智能产品市场之所以出现产品热,需求冷的局面,主要的症结在于所谓的智能硬件大多是“伪智能”产品,只是把功能性电子产品加上联网和搜集数据的功能,例如以手环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以智能机顶盒为代表的智能家居设备等等。我们认为,杀手级的智能产品和服务必然是建立在强大的AI技术支撑下的。AI具体应用层应该是以Nest及更为先进的智能产品和服务为代表。我们梳理了当前智能产品和服务产业链上主要参与公司,典型的战略布局分别有:
(a)以海尔和美的为代表的家电企业转型智能家居方向;
(b)以小米和360为代表的互联网新贵从硬件入口开始卡位;
(c)以百度和谷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从AI技术发力打造生态圈;
(d)以海康威视和大疆创新为代表的计算机硬件制造商转型智能硬件的行业应用。
4.2.2 未来跨场景通用人工智能生态圈的格局
1、基础资源支持层实现路径:颠覆冯·诺依曼架构人脑芯片等技术将突破计算能力极限
未来的人工智能将致力于通过底层硬件架构的变革来实现。不同于现阶段底层对云计算的依赖,硬件模式将直接从芯片层面实现对人工神经网络的模拟,目标是构建一个硬件大脑。我们认为,这种突破将是下一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的重要方向。因为最近10年计算机科学更多关注的技术进步在于信息处理的标的这一层面,可以称之为“大数据”或者“数据大爆炸”时代。在不远的未来,数据大爆炸造成的结果是信息处理能力的瓶颈很快达到,因此,未来10年计算机科学的关注点将会转移到如何突破现阶段的计算能力极限,也就是颠覆冯·诺依曼的硬件架构。这个方向可能是AI在硬件设备上的一个终极解决方案,但从目前的技术成熟度上看,这条路径距离目标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目前已经看到的方向大致有以下三种:
(1)人脑芯片。2014年8月,IBM宣布研制成功了一款大脑原型芯片TrueNorth,主攻超级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TrueNorth微芯片由三星电子为IBM生产,使用了三星为生产智能机和其它移动设备微处理器所使用的相同制造技术。IBM就该芯片的底层设计与纽约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纽约校区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合作。自 2008年以来,这一项目获得了美国五角大楼高级计划研究局的5300万美元注资。这款芯片集成了100万个神经元和2.56亿个突触,与普通蜜蜂的大脑水平相当,而人脑平均包含1000亿个神经元和难以统计数量的突触。目前,这款芯片每秒每瓦可实现460亿次神经突触操作,它能像人脑一样去探测并识别模式。简而言之,当人脑芯片发现与字母不同部分相关联的模式时,能够将这些字母关联在一起,从而识别出单词和整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