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 工业机器人 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工业 机器人 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却越来越大,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机器人实训教学正面临诸多挑战。
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国内制造业掀起了一场工业变革的新浪潮。“ 中国制造2025 ”战略规划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智能制造腾飞的重要基础,工业机器人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涵盖汽车制造、电子、航空制造等诸多领域。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爆棚发展期,中国已连续三年成全球最大的工业 机器人市场 。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总产量达到7.24万台,同比增长34.3%。销量方面,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达到3.4万台,随着我国机器人行业技术的逐步成熟,预计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或将达到4.3万台,同比增长26.47%。
然而,在产业火爆发展的同时,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却越来越大,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机器人实训教学正面临诸多挑战。
人才缺口大,短期内难以填补。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表示,目前国内 工业机器人应用 人才缺口将近10万,而根据工信部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系统安装调试、系统集成等 应用 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0万左右。
毋庸置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更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不论当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尚未真正走上高端市场,就低端市场而言,我国人才缺口一时间也难以填补。
实训教学成本高、风险大。“由于工业机器人理论课比较枯燥、抽象,所以学生对复杂技术原理的理解相当缓慢、费力。加之机器人设备昂贵,且存在安全风险,所以,实训教学成本高、风险大,学生实操机会非常有限。”安徽某高校电气系李姓教师说道。
该老师坦言,目前的教学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学生人手一机的实操需求。况且工业机器人结构复杂,电气连接复杂,应用场景多元化,无法实现多场景应用教学,更没有机会让学生进行拆解实训。故而,学生很难深入了解机器人结构原理等。
应用人才培养标准有待确立。人才供求市场的关系失衡,是很多新兴领域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工业机器人而言。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工出来的人才适不适用?能不能有个相对科学、权威的培养标准?是许多工业机器人生产和应用企业关心的问题。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的培养标准依然处于模糊,甚至是空白的阶段。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制造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对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也逐步多元化、智能化,这一点正倒逼着国产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产业新的发展,而且
政策的支持也起到了助推作用。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工业机器人的相关人才培养也将被加速推动。由此来看,人才缺口虽然庞大,但弥补这一缺口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