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科学家申城聚焦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创新研究 达成“上海共识”
来自中英两国智能机器人与类脑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及产业界代表4日齐聚复旦大学,共同展望智能机器人领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讨感知记忆、控制决策、脑机融合等前沿与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当日,2017首届中英智能机器人论坛举行。论坛旨在促进两国机器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聚焦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创新研究和产业化 应用 ,以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技术合作,推进机器人领域技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通过论坛研讨、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深入交流,中英专家学者达成了“中英智能机器人论坛上海共识”。
据了解,机器人技术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技术。作为制造业大国,自2013年起连续三年,中国均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市场。2016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2015年,中国 工业机器人 市场规模达到6.6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4。当年,全球制造业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由5年前的50台增加到66台,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台增加到36台。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
论坛主办方复旦大学方面当日对记者表示,本届论坛上,专家们围绕智能机器人技术,对智能机器人的发明与创新、研究进展、生物医学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共同展望未来人与机器共生发展的辽阔前景,并探讨中英双方在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前沿合作机遇。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冯建峰,北京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教授王启宁,爱丁堡机器人研究中心创始主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戴维·莱恩(DavidLane),爱丁堡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塞苏(SethuVijayakumar)等多位中英专家发表精彩演讲。DavidLane是海洋机器人方面的权威。他介绍了海洋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并希望科学家们发现创新点,以推动技术进步。通过海量数据创建了“上海大脑”的冯建峰,在论坛上展示了如何用脑电图和肌电信号持续地控制人工手臂。据悉,冯建峰还利用这个大脑来控制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解码自然环境、探寻各种大脑疾病的根源、整合大规模的数据来预测未来。
据介绍,论坛为中英科学家、智能机器人业界之间搭建一个合作交流、共享共赢的平台,推动国际间机器人领域合作与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创业创造,为机器人制造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当日,“智能机器人中英交流(科大智能)教育基金”项目获得三百万元人民币捐赠。复旦大学方面表示,捐赠方将在三年内定向支持复旦大学类脑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实施智能机器人方向学生交流培养计划,每年资助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