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需要电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在雨雪雷电天气下从事的工作,如今只需一台踩着四只轮子的小个子机器人完成。被称为电力巡检机器人在中国成长的历史,是AI(人工智能)创造无限可能的故事,也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缩影。/大公报记者胡卧龙山东报道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建立了堪称工业奇迹的全球最大的电网系统,也逐渐奠定了在电力科技行业的领先优势。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能智能”)经过16年的创新研发,在全球电力特种机器人领域处于创领者的地位。公司生产的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填补行业空白,已在内地30个省区的特高压变电站“上岗”,占据内地电力机器人市场的“半壁江山”。
发展后来居上
机器人事业部技术总监张斌见证了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立项、研发和投入市场。“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监测质量分散、手段单一等不足,检测的数据也无法准确、及时的接入信息管理系统。”张斌告诉记者,在高原、寒冷等地理条件或恶劣天气条件下,人工巡检有较大安全风险。大风、大雾、冰雪、雷雨时,无法进行巡检。
为解决上述问题,上世纪90年代,日本科学家提出了“电力巡检机器人”的构想,日本东芝等公司和欧美科研院所也开始了相关的研发工作。目前,国外电力巡检机器人项目尚处于试验状态,没有进行推广。
虽然鲁能智能开始时间较晚,但率先推出样机并很快投入市场,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张斌认为,鲁能智能在该领域的反超除了科研团队的刻苦攻关,更得益于中国电网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整体技术领先国际
“我们从2001年开始立项,2002年入选‘863’项目特种机器人的子课题,2005年推出样机,到2011年形成稳定的第四代产品,总共用了十年,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张斌说:“十年时间,电力巡检机器人从无到有,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据张斌介绍,在项目立项之初,项目组就在导航、检测和避障等核心领域制定了极高的目标。“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都很有前瞻性,包括激光导航、避障等,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反覆试验,最终都运用到机器人中。”张斌说。
2005年,鲁能智能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研究激光导航技术,但真正应用到电力巡检机器人上却用了十年时间。“一开始我们研究的是GPS导航,经过不断研究试验,发现磁导航的抗干扰能力和变电站环境下的稳定性更好,于是就开始磁导航的研究。但是激光导航方面的研究一直没落下,到第五代又回归到激光导航。”张斌告诉记者,“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因为我们一直在创新探索,方向也一直随着技术进步在变化,很多技术被摒弃又重新利用起来。”
深受海外电企青睐
电力巡检机器人得到了海外电力企业的青睐,来自新加坡、巴西、西班牙等国的客商开始和鲁能智能接触,希望引进产品和技术。
然而,八年前,鲁能智能在研发的路上一度受制于国外大企业。
张斌介绍,由于
机器人产品需要利用云台技术进行检测。一开始,鲁能智能想用国外大企业的直流云台,但对方要价很高,于是只好转用国内企业的交流云台检测。直到2010年左右,随着鲁能智能机器人数量增多、技术逐渐成熟,很多拥有直流云台的国外大公司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张斌感慨道:“从‘不理不睬’到‘主动上门’,国际大咖对我们态度的转变,恰恰是我们在技术创新和高端装备制造上实现了大跨越的体现,电力巡检机器人领域发生的故事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