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代替劳动者从事危险、高强度行业是发展需要,降低事故发生率,降低劳动者从事职业带来的职业病,从此看来劳保行业将被机器人代替。
6月18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召开“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推进工作视频会议。随后公布专项行动方案:到2018年6月底,将实现高危作业场所作业人员减少30%以上。
虽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在频频降低,但还是再有人员不断受伤甚至因事故导致死亡,这也让我们觉的政府的“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理所应担,可这智能化工作的逐渐实施,衍生出来的又是哪些问题那。具体到劳保用品行业来说,面临的肯定是劳动者减少,劳保用品使用率降低,行业肯定会有所缩水,也必将给劳保行业带来些许打击。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从长远来看,工业机器人大规模代替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是大势所趋,不仅因为劳动力成本上涨,也在于高端精密智能化制造方式的内在要求,同时,还让人类从繁重、危险、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相反也就大大降低了劳动者劳保用品的使用率。东莞是广东智能制造试验区,早在5年前,东莞大朗镇的毛衫行业就已经完成了“机器换人”,这里的工人也由50万人减少到了现在的5万人。
珠三角地区,“机器换人”计划,在政府的主导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看是势在必得的行径,却仍存在着困局——“机器也有发神经的时候”。纺织行业的一个早已经使用机器人操作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机器并非万能,他们的缝盘环节就无法由机器人操作完成。”目前有34台电脑横机,由8名工人轮班24小时值守,每一次换班,电脑横机停机检修一小时。他还告诉记者,机器人也有发神经病的时候,“只有在10°C-28°C的环境下,它们才能正常工作。”
目前来看,热火朝天的“机器换人”计划,呼声很高,但机器人核心部分,很多都是进口,造成成本提高,让一些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甚至有的小型企业望而止步。编者了解,很多高校、研究所都在研究开发机器人,虽然机器人代替了劳动者,但是机器人的研发和最终操作及维修还是劳动者,由其衍生出来的行业最终也得需要很多劳动者从事。
机器人代替劳动者从事危险、高强度行业是发展需要,降低事故发生率,降低劳动者从事职业带来的职业病,以及行业带来的各种个人危害;当然,劳保行业未来势必会受到影响,但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因为由此派生出来的其他新型行业或许会给劳保行业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对劳保用品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