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机器人测评与质量提升论坛”火热展开了一场提升国产机器人质量,让机器人更加安全可靠、聪明智能的热议。
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标准、检测与产品研发创新的协同是关键
2017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加强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作为强化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建设统一的机器人行业标准和认证规范,逐步完善包含技术、功能、信息以及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规范指标和检测认证体系成为提升国产机器人质量的倒逼良方。
“可靠性成为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分析到,现在只有工业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少数产品能够批量化生产,创新研发不足;可靠性是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智能化是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如何对机器人的可靠性进行标准科学的检测认证?我国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2015年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成立,此中心是由国家和企业共同设立的集机器人产品/部件认证、检测、校准、标准化工作等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采取“1+3+2”的模式辐射全国。郑军奇介绍到,第三方服务检测认证机构可以通过安全性、可靠性、功能实现等多个维度对机器人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
从国家层面推动机器人发展的还有CR认证的确立。郑军奇谈到,CR认证的范围主要是安全认证、功能/性能认证、可靠性认证、电磁兼容等四个方面,现已起草了《中国机器人CR认证体系规划行动方案》。据介绍,截止到目前为止,CR认证已服务企业近100家,其中已颁发了60张左右关于机器人证书。
建立机器人标准体系,不仅有利于机器人企业研发产品,也是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参考。苏大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服务机器人研发与检测中心主任瞿卫新认为,产品研发创新质量保证的关键是标准和检测能力;在标准、检测与产品研发创新的协同下,才能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未来机器人智能化也应该是可测评、可度量的”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郭帅进一步表示,数据资源、计算能力、智能算法,三大因素推动AI快速发展,全球爆发人工智能产业浪潮,快速推动了实体经济转型提升。世界各国加快人工智能布局,我国也将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而在在机器人应用方面,AI的系统关联、工程化等问题亟需解决,机器人是AI重要载体,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决定机器人未来。
“三大维度”评判工业机器人性能
据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2017年已突破13万台,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四分之一。如此庞大的市场,工业机器人性能检测至关重要。
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戴安刚介绍了工业机器人性能评判的“三大维度”。他介绍到,“三大维度”分别为一般控制系统性能,包括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等,如装配机器人高精度;环境性能即对工作环境的耐受度和友好度,包括电磁兼容及电磁噪音、耐受温度湿度、机械振动及噪音、防护等级等;安全及可靠性能,包括可靠性、安全性等,如人机协作机器人高可靠安全。
在谈到机器人安全性能、环境性能方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技术总监李志海重点介绍了提升机器人性能的测试指标与工业机器人测试的未来发展趋势。他认为产品质量是实现机器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升机器人性能测试指标可以简单概括为机械性能,包括运动范围、灵活性、负载能力、稳定性等等。对于工业机器人测试未来发展趋势,李志海表示,第一是工业体系的测试要求在提高,尤其是在精度方面;第二工业机器人测试会从单一机器到周边设备,朝着系统方向发展;第三是工业机器人新技术应用,如人机协作技术。
国产机器人与国外机器人最大的差距之一就在于可靠性。可靠性指标评估方式有哪些?如何提高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广东科鉴检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军介绍到,机器人可靠性指标/评估/验证方法有实验室试验(优先采用)、现场使用统计、内外结合评估、基于过程信息的综合评价、加速试验等。对于可靠性提升的抓手,高军总结为“抓两头、促中间”即明确要求、管控设计、严格考核。
科沃斯商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黄小中则针对服务机器人的安全及使用性能进行了阐述,从安全、电磁兼容、性能、可靠性、运输与安全、软件测试及关键零部件等7个方面在测试评估与落地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