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牛津大学研究人员成功完成了首次机器人辅助视网膜手术临床试验。这项试验由牛津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资助,在牛津大学约翰·拉德克里夫医院进行,共招募了12位病人参与。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入组的12位患者,一半病人被随机分配到机器人辅助手术组,另一半则被分配到标准的传统手术组。手术操作是从眼球后部移除一层膜。外科医生能够对比使用机器人比传统手术方法更高效地完成手术。在试验第二阶段,研究人员借助机器人在视网膜下插入一根细针,对三名年龄相关性视网膜黄斑变性患者的视网膜出血进行溶解吸收。手术涉及黄斑前膜联合内界膜的剥离,视网膜黄斑区是视力最敏感区,需要极为精细动作。其中有视网膜出血的三位患者,经视网膜下注射一种治疗药(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进行治疗。
试验组的患者治疗后视力得到了显著改善
牛津大学眼科教授麦克拉伦博士指出:这种方法(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对于高精确度和高技术难度眼科来说是一个巨大飞跃。时间会证明,这种方法必将显著改善此类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试验还证明,机器人在扩展人类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早在2016年,牛津大学就与Preceyes机器人公司签订了测试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协议,由眼科医生麦克拉伦教授领导他的团队应用该系统开展人体临床试验。牛津大学纳菲尔德临床神经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以测试PRECEYES外科系统:这是一种可以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进行手术的机器人。
外科医生使用操纵杆来控制机器人的移动手臂。医生可以将各种仪器固定在机器人手臂上,由于机器的系统稳定性极强,所以它不会受到任何轻微震颤的影响,极大地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
研究员指出,为了进行实验,他们招募了12名患者,他们每个人都需要切除视网膜表面膜。6名患者接受了外科医生的普通手术,而另外6名患者则愿意相信机器人医生的技术。
外科医生将机器人插入位于瞳孔下方直径小于1毫米的切口中,机器人手臂将薄膜从视网膜中分离出来并将其带出切口。
在普通手术中,这项操作医生需要通过显微手术仪器手动剥离薄膜,而一旦操作不慎可能会损害视网膜。
幸运的是,12个手术都取得了成功。甚至可以说,机器人医生比外科医生更有效率。在实验的第二个阶段,机器人也成功地将细针插入视网膜下并注入液体,专家表示,这将引发机器人应用于基因治疗领域的新潮。
“在我看来,这项手术毫无疑问为未来眼科手术指明了方向,”操纵机器人完成手术的罗伯特•麦克拉伦教授说,“目前的激光扫描和显微技术让人们能从微观层面上检查视网膜疾病,但这超出了人类手可操作的生理极限。运用机器人系统则为眼科手术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使目前尚不能执行的手术成为可能。”
麦克拉伦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从2019年初使用机器人外科手术装置对视网膜进行精准的微创基因治疗,这将是另一项伟大成就。”
在过去10年里,用机器人做手术已经司空见惯。达·芬奇(Da Vinci)是美国人制造的手术机器人,它可以修复心脏瓣膜及其它器官,全球已经有300万名病人接受了它的治疗。
用机器人做手术有许多的优势,手术的控制的范围更大,同时还可以减少病人的创伤,感染风险也会缩小。问题在于,现在的医疗机器人太笨重,在一些小范围手术中无法使用。例如,达·芬奇的尺寸和一头大象差不多。
虽然这些机器人们还暂时不能像外科医生那样快速地工作,但它们的精准度将会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并帮助更多从未尝试过的不同类型的外科手术打开新的大门。
- End -
该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是借助机器人外科装置,将一种基因疗法精准、微创地传递到视网膜上。这将是医学界又一创举!该项研究计划于明年初开始实施。
该机器人公司首席医疗官斯梅特教授表示:目前的临床试验验证了这款智能机器人使用的安全性和精确性,超越人类能力的精度、准确性和稳定性。这也是突破现有微创外科的界限,以及手术操作规程的标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