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间,工业富联(601138,SH)发布了登陆A股以来的首份半年度“成绩单”。
财报显示,2018年1~6月,工业富联营业收入1589.9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4亿元,同比增长2.24%,扣非净利润55.3亿元,同比增长4.11%。
微增的净利似乎对应了目前工业富联的股价表现。不过记者也注意到,工业富联上半年人力成本同比下降11.91%(不含研发人力成本),但对于具体用工人数的变化情况、工业机器人普及程度等,公司并未说明。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富士康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口红利,通过庞大的代工队伍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但随着劳动力短缺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压力,代工企业的利润大幅降低。对此,早在2011年,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便宣布了“百万机器人计划”,而对于面向未来,工业富联称,公司将持续投入研发费用,并全面布局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人力成本同比下降11.91%
根据工业富联发布的2018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工业富联通讯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均保持快速增长;以机器人及精密工具为主的科技服务,持续投入研发和内部使用,并扩大产业研发,全面布局其他相关领域。其中,通讯网络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20.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云服务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63.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
研发方面,工业富联上半年的研发支出共31.88亿元,同比增长17.04%。公司表示,上半年工业富联持续深耕高端精密制造领域的自主研究开发,并运用
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升级精密工具智能制造工厂,自主研发了高端装备、核心元器件(智能刀把、智能主轴)智能控制软件系统。
对于备受市场关注的工业互联网项目进展上,工业富联财报也进行了披露:“公司自主研发及搭建的BEACON平台,实现了数据采集和集成、边缘计算和云计算,实现了通讯网络设备机构件的营收与毛利的双提升,根据BEACON平台在公司内部的实践效果测算,导入BEACON平台的制造BU效率提升30%,良率提升15%,生产周期缩短18%,库存周转天数缩短26%,能耗降低20%。”
人力成本方面,工业富联在财报中称,
公司在营收提升的情况下,人力成本同比下降11.91%(不含研发人力成本)。
工业富联表示,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数量不断增加,一方面将员工从繁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了员工的劳动价值;另一方面,也大大减少了员工在作业过程中的危险系数。工业机器人的大量使用不仅减少制造过程中的管理成本,也有助于提升制程弹性、缩短作业时间,是企业实现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制造的重要保证。未来,公司将持续投入研发费用,并全面布局工业机器人
应用市场。
不过,对于具体用工人数的变化情况、工业机器人的普及程度等,公司并未作出说明。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于8月14日上午多次致电工业富联董秘办公开电话,但一直未能接通。
在亚洲制造业协会、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看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应用大规模机器人后,不仅能减少制造过程中的管理成本、提升人力价值,也有助于提升制程弹性、缩短作业时间,是企业实现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制造的重要保证。
富士康的“机器换人”计划
近年来,由于机器换人、上万流水线工人将面临失业的舆论使得富士康饱受外界质疑。今年6月,郭台铭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解释了为何要进行“机器换人”的原因。“富士康的第一代产业工人大多都是农民,入厂前从事田间劳动,晒得黑黑的,那时候,我们到每个地方去招工,都有源源不绝的人来应聘,这种情况到2006年、2007年时发生了变化。工人们不再愿意加班了,加班太累了,要出去玩……单调的体力劳动,很难再引起他们的兴趣。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逼着我们改进机器人——除非我们放弃制造。”郭台铭说道。
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开始通过配备机器人来提高资金和劳动力的组合配置比例,而彼时的郭台铭也表示,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提高公司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在设立基地进行研发和生产机器人的同时,希望到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
目前“百万机器人计划”的进展还没有完全实现,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副总裁陈冠棋曾透露,通过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导入,富士康已经有非常多的产线和工厂实现了完全自动化,“不需要人,甚至不需要开灯,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熄灯工厂。”
面对富士康加速的“机器换人”步伐,流水线上的人工将何去何从呢?
对此,郭台铭也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现在已经大量使用机器人,把单调的活拿走,把工人从流水线上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多地用头脑去参与创新。工人可以做软件,做编程,做机器人的控制,研究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层次也得到了提升。”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