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九号机器人官网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编辑 | 王一粟
如何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除了共享单车,平衡车或滑板车也是不少人的选择。近日科创板过会的九号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九号机器人)就是一家提供这类出行产品的公司,且有望成为国内资本市场CDR第一股。
它或许能够为后续红筹企业在A股上市提供借鉴,但除此之外,这家公司本身还有很多值得关注之处:成立8年营收规模便已达到45亿元,并在智能电动平衡车和滑板车领域成为全球第一,但却还未实现盈利,最近三年累计亏损近29亿元。
更引人关注的是,外界还把九号机器人视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尽管其并不承认,但与小米存在的密切关联使其难以摆脱这一标签:雷军通过小米和顺为资本合计持有其接近22%的股份,同时小米还是第一大客户,一度贡献了超过七成的业绩。对九号机器人来说,这是把双刃剑。
三年卖出547万台产品 亏损近29亿
九号机器人是一家注册在开曼群岛的红筹企业,且存在投票权差异及VIE架构等特殊安排。此次该公司拟在科创板发行不超过7041万份CDR(中国存托凭证),按照1股/10份CDR的比例,即为704万A类普通股股票。
CDR是中国证监会在2018年为境外红筹企业回A上市而推出的一项新举措,当年小米就曾意图以CDR的方式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但最终CDR发行终止。此次九号机器人科创板发行过会,意味着该公司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CDR第一股,或许将能够为后续红筹企业回A上市提供借鉴。
九号机器人是一家主打短交通出行类产品的公司,其前身由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禄峰和王野在2012年成立。从智能电动平衡车做起,到2015年收购美国行业鼻祖赛格威,再到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智能电动滑板车,九号机器人在这两个窄门领域先后成为全球第一,产品销售区域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九号机器人营收分别约为13.81亿元、42.48亿元、45.8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2%。但其目前尚未实现盈利,最近三年分别亏损约为6.27亿元、17.99亿元、4.59亿元,累计亏损达到28.85亿元。截至去年底,该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约为35.69亿元。
九号机器人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所造成,前述期内扣除相关影响后的净利润分别约为-0.39亿元、5.54亿元、1.40亿元。不过,公司已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优先股转换,并作为权益工具进行核算,故自2019年下半年起将不再受到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影响。也就是说,自2018年以来公司业务已实现盈利,其扣非后净利润最近两年也持续为正。
不过,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大众出行减少,九号机器人的生产、采购、运输、销售等都受到不利影响,导致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减少超30%,约为6.5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则为-1.13亿元,同比降幅达280%。
这对刚刚实现盈利的机器人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九号机器人预计,今年上半年营收约为19.26亿元至23.54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13%至6%;扣非后净亏损6619万元至8955万元,同比下降约131%至 142%,并称公司全年业绩仍存在不确定性。
从业务结构来看,智能电动平衡车和智能电动滑板车是九号机器人两大核心产品,最近三年合计销量分别为82.41万台、231.12万台、233.55万台,累计销量达到547.08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70%。
这两大产品也是九号机器人核心的业绩来源,两者收入合计占比一度超过99%,去年略降至92%左右;其中智能电动滑板车增长相当迅猛,从2017年的3.42亿元增长至去年的32.3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7%,这导致其占比提升近46个百分点至去年的70%,从而取代智能电动平衡车成为公司第一大业绩来源。
该公司还有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其他产品,但总体规模还比较小,而成为营收大头的智能电动滑板车并未被视为机器人范畴。这也引发监管机构对公司名称的质疑,在过会审核中,科创板上市委审议会议要求公司进一步采取措施,消除公司名称对投资者的误导,确保公司名称及简称能够准确反映业务实质。
“其实我们一直想做的都是机器人,只是先做平衡车养家而已。”九号机器人总裁王野曾在接受媒体时表示。九号机器人在招股书也表示,未来打算逐渐将业务链延伸至智能配送机器人、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以及全地形车等领域,在继续深耕智能出行的基础上,进军智能物流领域。此次公司募集的20.77亿元,除了补充流动资金,也将用于新业务布局,包括智能电动车、非公路休闲车、智能配送机器人、研发中心等项目。
实际上,去年底,九号机器人就已发布多款两轮电动车新品,正式进军两轮电动车领域。同时还推出了室内和室外无人配送机器人产品,扎进阿里、京东、美团等巨头也意图布局的领域。显然对于未来,提出“简化人和物的移动”使命的九号机器人有着更大的野心。
关联交易占比超50% 背靠小米好乘凉?
九号机器人受到关注的另一大原因则是其和小米的密切关联,背后不仅有资本的加持,还有生意上的大额往来,这也让外界对该公司的独立性质疑。
招股书显示,九号机器人在此前的融资中得到多家知名机构的青睐,包括红杉资本、华山资本、英特尔资本、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国投创新、北极光创投等,雷军旗下的小米和顺为资本也在其中:小米通过其控制的People Better 持有九号机器人10.91%的普通股股权(对应约5.08%的表决权),顺为资本亦持有相同股权。也就是说,雷军通过小米和顺为资本合计持有九号机器人21.82%的普通股股权。
除了股权上的关系,小米还是九号机器人的大客户,双方存在大额关联交易。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九号机器人向小米销售的智能电动平衡车和智能电动滑板车从近63万台增长至161万台,占比均保持在70%左右;其中智能电动滑板车的销量从不到19万辆增长至109万辆,这是其成为九号机器人第一大核心产品的主因,而小米则借此稳坐公司第一大客户。
具体来看,最近三年,小米分别贡献收入约10.19亿元、24.34亿元、24.00亿元,占九号机器人当期营收比重分别达到74%、57%和52%左右,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有着绝对影响。这也导致九号机器人的客户集中度较高,最近三年前五客户销售占比一度高达83%,去年降至63%左右。
大额关联交易的背后,则是九号机器人和小米的密切合作。九号机器人称,在成立初期为打开渠道,公司自主选择和小米合作,为小米量身打造的定制产品独家分销模式诞生。在这种模式下,小米会买断九号机器人为其定制的产品,公司则不能私自对外销售。
大树之下好乘凉,依靠小米巨大的C端流量优势,九号机器人收入迅速增长,也塑造了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但这是把双刃剑,对单一客户的高度依赖显然风险巨大。九号机器人也坦言,如果未来小米对公司采购金额显著下降,公司的收入和利润等经营业绩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实际上,这种依赖已显现出负面效应。在与小米的合作中,九号机器人按照成本价向小米供应定制产品,小米通过其自有销售渠道实现销售,利润部分则按照约定比例(以50%:50%为主)分成。据招股书,九号机器人的产品销往小米的平均单价在1500元左右浮动,均低于公司平均销售单价,而小米在销售时的价格在多在2000元以上,最高接近3000元。可见在与小米的合作中,九号机器人的产品定价权并不高,这影响了其毛利率。
数据显示,九号机器人的定制产品独家分销产品的毛利率持续走低,从2017年的22%下降至去年的15%左右,低于公司自主品牌或ODM直营等销售模式20-29个百分点不等。这反映出在与小米的交易中,九号机器人的议价权在不断下降,属于典型的薄利多销、拿价格换市场的打法。
这也影响了九号机器人整体盈利能力,最近三年其毛利率分别约为24%、29%、27%,低于飞科电器、科沃斯、小狗电器、漫步者等可比公司大约7-15个百分点。同时,与仍超过50%的营收贡献相比,小米对九号机器人的毛利贡献已从2017年的71%持续降去年不足29%,而自主品牌则贡献了超过43%的毛利。可见双方的合作,对九号机器人来说并不特别划算。
这也成为监管机构的关注重点。在最新的招股书中,九号机器人提示了多个与小米之间存在的风险,包括集中度高、毛利率较低,以及小米可能通过股权关系、供应链管理与成本管控措施、销售合作、利益分配等方面对公司实施不利影响等风险。
因双方的密切合作,九号机器人也被视为小米生态链企业,不过其对此并不认同。九号机器人在招股书中解释到,公司与小米之间的合作关系仅包括小米的财务性投资和小米作为公司主要渠道之一销售定制产品,公司在资产、人员、财务、机构、业务等方面均保持独立,并不属于小米定义的典型生态链企业。
据了解,小米和九号机器人在2014年就开始合作,但以往九号机器人并不讳言自己属于小米生态链。王野曾经就公开解释了为什么要加入小米生态链:可以帮助公司解决巨大的C端流量和供应链能力的问题。
九号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高禄峰此前则认为,并不需要解决公司的“小米依赖症”。他表示,“小米是我们的一个渠道,跟京东、苏宁、天猫类似,随着业务的自然增长以及海外、线上等渠道的业绩增长,小米的占比会逐年下降。”
但显然未来一段时期内,九号机器人仍离不开小米,小米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布局也需要其提供支持。但对于一家想要继续做大做强的公司来说,仅抱着小米的大腿还不够,九号机器人还需开辟更多客户,进一步加强自有品牌和渠道的开拓。